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68岁,因"间断发热、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个月"于2012年6月6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体温高达38.0℃,伴咳嗽、咳痰及痰中带鲜血丝,偶有活动后胸闷,休息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无盗汗、胸痛及心悸等症状.外院查血白细胞计数为12.8×109/L,中性粒细胞为0.84,血红蛋白为100 g/L,血小板为185×109/L,C反应蛋白为96.6 mg/L,胸部增强CT示左上肺阴影,密度不均,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2).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5年,面神经炎3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对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肺内局限性磨玻璃影(fGGO)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8例fGGO(36例肿瘤性病变,12例非肿瘤性病变)的MSCT三维重组资料,对病灶的大小、三维比率、形状(圆形/类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边缘(毛刺、分叶、棘状突起)、轮廓(清楚、模糊)、内部结构(实性成分、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其他含气腔隙)及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进行评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fGGO之间是否存在差异,Р<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例fG-GO中,纯磨玻璃影(pGGO)15例,混合性磨玻璃影(mGGO)33例。对于临床资料、病灶大小、病灶边缘(毛刺、棘状突起)、内部结构(其他含气腔隙)、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在肿瘤性fGGO和非肿瘤性fGGO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Р>0.05)。病灶三维比率、病灶形状(圆形/类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病灶边缘(分叶)、病灶轮廓(清楚、模糊)、内部结构(实性成分、空泡征、... 相似文献
3.
4.
5.
6.
7.
目的:确定解脲脲原体(UU)血清型1(UU1)和4(UU4)在小鼠生殖道中致病性。方法:将408只小鼠随机分为UU1组和UU4组,实验组阴道分别接种三种浓度UU标准株菌液。接种后不同时间点随机检测阴道、宫颈及部分上生殖道组织中UU阳性率及致病率。结果:(1)阴道和宫颈分泌物:UU1和UU4三组之间总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U1和UU4三组之间各组各时间点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子宫体与输卵管组织:UU4组阳性率、总致病率均高于UU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UU1和UU4主要在宫颈致病。(2)UU4的致病性比UU1强。 相似文献
8.
平滑肌肿瘤组织中DNA含量和bcl-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平滑肌肿瘤中DNA含量、异倍体率及bcl 2表达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IMS型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 38例平滑肌肿瘤细胞DNA含量及倍体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 33例平滑肌肉瘤中Bcl 2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DNA含量 (DI值 )在平滑肌瘤 (LM )、潜在恶性平滑肌瘤 (PMSMT)、平滑肌肉瘤Ⅰ级 (LS Ⅰ )及平滑肌肉瘤Ⅱ级 (LS Ⅱ )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F =10 .19,P <0 .0 1) ,其中LM组和PMSMT组低于LS Ⅰ和LS Ⅱ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q =3.5 5~ 6 .96 ,P <0 .0 5 ) ,LM组与PMSMT组 ,LS Ⅰ与LS Ⅱ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q =1.81,0 .74 ,P >0 .0 5 )。恶性平滑肌肿瘤 (包括PMSMT和LS)组织的DNA含量及异倍体率均高于LM ,差异有显著性 (t=2 .16 ,P <0 .0 5 ;P =0 .0 0 16 )。肿瘤直径 >10cm者DNA含量高于直径 <6cm者 (F =4 .97,q =4 .4 5 ,P <0 .0 5 ) ;直径 <6cm者与 6~ 10cm者 ,直径 >10cm者与6~ 10cm者DNA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q =1.6 9,2 .0 3,P >0 .0 5 )。有坏死者与无坏死者DNA含量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t=2 .76 ,P <0 .0 1) ,但其异倍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83)。Bcl 2蛋白阳性率在PMSMT ,LS Ⅰ及LS Ⅱ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8~ 0 .75 )。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将82例乳腺IDC按照组织学分级分为I级组(n=11)、II级组(n=40)、III级组(n=31);按照肿块大小分为φ1组(φmax≤2 cm,n=18)、φ2组(2 cm〈φmax≤5 cm,n=50)、φ3组(φmax〉5 cm,n=14);以及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50)、无淋巴结转移组(n=32),并随机选取同期乳腺纤维腺瘤2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分组肿瘤组织中HIF-1α,Ki-67和CD34的表达。结果:组织学分级各分组中,I级、II级与III级各分组间HIF-1α,Ki-67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块大小各分组中,φ1,φ2与φ3各分组间HIF-1α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Ki-67在不同肿块大小的各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间HIF-1α,Ki-67表达和MV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2例乳腺IDC中HIF-1α和Ki-67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5.6%和73.2%,MVD均值为(78.1±19.7)个/HP,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乳腺IDC中,HIF-1α(r=0.817,P〈0.01),Ki-67(r=0.656,P〈0.05)与MVD均呈正相关,HIF-1α与Ki-67也呈正相关(r=0.743,P〈0.05)。结论:HIF-1α,Ki-67及MVD与乳腺IDC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其中Ki-67与肿块大小无相关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抑制HIF-1α的表达和/或抑制血管的生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肿瘤细胞的分裂和血管转移。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