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70-1674
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HF)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深入了解其解剖结构、骨折分型及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有助于理解骨折的形态及合理的临床治疗。本文针对PHF的流行病趋势、应用解剖、骨折分型、临床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27-1230
[目的]通过评价采用自体腓骨近端移植替代桡骨远端重建腕关节的功能,探讨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桡骨远端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3月~2015年2月间因各种原因需切除桡骨远端并采用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腕关节的病例32例,根据桡骨缺损范围切取自体腓骨近端,移植后钢板固定(早期恶性肿瘤患者需行辅助性化疗),术前、术后分别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VAS疼痛评分由(6.5±2.4)下降到(2.1±1.1),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显著增加,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进,达到良好状态,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体腓骨近端移植替代桡骨远端对下肢活动影响甚微,但其重建腕关节的功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454-1460
[目的]对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与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Pubmed、SPINGER、John Wiley、Science Direct、EBSCO、CNKI、万方数数据库,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文献。检索时间为1998年1月~2013年8月。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46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PCCP组与DHS组在手术时间(95%CI:-26.01~4.05,P=0.15)、住院时间(95%CI:-1.79~1.25,P=0.73)、死亡率(95%CI:0.37~1.02,P=0.06)、置入物相关并发症(95%CI:0.29~1.82,P=0.49)和再手术率(95%CI:0.41~3.05,P=0.83)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出血量(95%CI:-173.84~-4.81,P=0.04)和输血量(95%CI:-0.53~-0.07,P=0.01)有明显差异,PCCP组较DHS组明显减少。[结论]PCCP与DHS相比能减少出血和输血量,但在其他方面基本相同。由于病例数的限制,尚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PCCP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3D打印体表导板引导下踝部空心钉取出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5例患者采用上述技术取出踝部空心螺钉。术前在踝部体表贴3片环形的金属垫片用于定位锚点的作用,用记号笔在体表标记好环形垫片的位置,带着定位好垫片行CT扫描并3D重建,后将扫描数据导入e3D软件设计含定位孔和螺钉导针孔体表导板,术中将导板定位孔和体表标记垫片孔吻合后在导针孔置入导针并取出螺钉,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评估此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5例患者13枚螺钉,4例患者一次性置入导针成功,1例患者1枚内踝空心螺钉首次置入导针失败,经调整导板位置后二次置入成功。每枚螺钉术口约0.5 cm;从放置导板到取出螺钉时间(5.62±2.47) min,一次性置入导针成功率92.30%,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体表导板引导下行踝部空心钉取出术成功率高,导板制备对材质要求不高,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可行性与价值。 方法 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CT扫描数据集导入相应软件,重建跟骨骨折三维可视模型。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跟骨骨折的三维数字化分型和sander分型评估,使用Kapppa值计算相关度,比较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差别。 结果 重建了15个跟骨骨折的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跟骨骨折的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数字分型的可信度Kapppa值为0.795(0.691~0.874),属于可信程度, sander分型的Kapppa值为0.641(0.591~0.701),属于基本可信程度。 结论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骨折的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术后发生跟痛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8例,采用CT、X线测量跟骨骨折手术复位质量(根据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情况判断复位效果),采用超声测量手术前后及取内固定前跟下脂肪垫厚度,并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分。分析术后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长、宽、高的恢复对患者术后跟下脂肪垫厚度变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9~25个月的随访。入院后第2天患侧跟下脂肪垫厚度与健侧比较明显增厚(P<0.001)。跟骨长度或宽度恢复者术后跟垫恢复、AOFAS评分及优良率明显优于未恢复者,前者取内固定前跟垫厚度均与健侧跟垫厚度接近,且均明显薄于后者(P<0.05)。而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恢复者与未恢复者间术后跟垫厚度恢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中长、宽的恢复的好坏决定了跟下脂肪垫厚度增加的幅度,术后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的恢复对跟下脂肪垫的恢复影响不大,而跟下脂肪垫厚度增加又可导致术后跟痛症的发生。因此术中尽可能地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对术后跟垫厚度恢复及减少术后跟痛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住院患者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4月-2010年2月抽取珠江三角洲地区6个城市7所医院住院创伤患者,采用自编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量表),调查PTSD症状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①554例有效样本PCL-C评分均值为(31.94±11.68),PTSD症状筛查阳性率为28.5%(PCL-C分值≥38分),其中重度为7.8%(分值≥50分);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女性(χ2=15.937,P<0.001)、受教育程度低(χ2=9.597,P<0.05)、多部位伤(χ2=8.093,P<0.01)、预期生活自理程度差(χ2=15.757,P<0.001)、预期无工作能力(χ2=19.036,P<0.001)的患者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③社会支持方面,缺乏友情精神支持的患者PTSD的发生率较有大量友情支持的患者高(χ2=13.307,P<0.05)。结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性别、受教育程度、创伤严重程度、对未来生活的不良预期及缺乏社会友情支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532-1534
[目的]探讨小剂量曲安奈德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4年9月间,共收治跟痛症患者329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曲安奈德5 mg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共160例;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40 mg加2%利多卡因2 ml充分混匀后痛点注射治疗,共169例。对比两种方法治疗跟痛症的疗效。[结果]329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试验组治愈率66.7%,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小剂量曲安奈德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跟痛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少,技术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持久,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448-1453
[目的]探讨基于MSCT扫描跟骨骨折后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按要求收集珠海市人民医院30例跟骨骨折治疗后随访9个月以上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在MSCT冠状切面上测量后距下关节面最大水平分离、垂直塌陷移位距离并定位骨折线分布区域,将所得数据与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与垂直塌陷移位距离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垂直塌陷的影响作用比水平分离大(r=-0.517,-0.461);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2 mm组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2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17)。后距下关节面骨折线分布区域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内外侧区优良率(69.27%,66.67%)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2)。[结论]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明显影响踝-后足功能,而垂直塌陷比水平分离的影响作用更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应使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至2 mm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2):2264-2270
<正>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约占成人全部骨折的15%[1]。目前有关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方法多达20余种,但仍没有一种能很好反映骨折全貌、指导治疗及预测后果。本文复习国内外有关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文献,对桡骨远端骨折分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