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200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林涛  陈竹  袁德超  冯刚 《西部医学》2015,(4):631-634
近年来,骨性关节炎和运动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关节软骨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关节软骨损伤后的修复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针对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传统的治疗手段不断进行改进,一些新兴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和研究中的关节软骨损伤的常见治疗方法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罗栩伟  李艳  冯刚  苟林  白亦光  杨飞  刘康  陈竹 《西部医学》2019,31(9):1364-1368+1374
【摘要】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GDF 5基因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探求一种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 利用腺病毒载体将GDF 5基因导入退变髓核细胞,设置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对照组(GFP组)、实验组(GDF 5组)3组,并分为3、7、14、21天四个观察时间点,分别检测3组髓核细胞sGAG、Hyp的含量,免疫染色、Safranine O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合成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Aggrecan、Collagen II mRNA表达水平。结果 GDF 5组髓核细胞sGAG/DNA、Hyp/DNA均在14、21天较Control组和GFP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ntrol组与GFP组之间任意观察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染色、Safranine O染色结果显示GDF 5组髓核细胞的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在14、21天均呈强阳性染色,Control组和GFP组呈弱阳性染色。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GDF 5组Aggrecan、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在14、21天较Control组和GFP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GDF 5能明显促进人退变髓核细胞Aggrecan、Collagen II mRNA的表达,并增加蛋白多糖、Ⅱ型胶原的合成,对细胞外基质具有明确的修复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邱世香  赵茂林  胡文  刘康  钟立明 《西部医学》2019,31(12):1966-1968,封三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医学界尚未完全攻破的难题。臭氧的治疗性应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牙科相关性疾病等的广泛应用,使其逐渐引起肿瘤学专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臭氧治疗就开始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但其有效性和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对医用臭氧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臭氧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建英 《西部医学》2017,29(4):543-545+550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提高XGC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XGC 20例的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0例中术前诊断正确4例(20%),16例(80%)误诊。CT表现特征:CT平扫发现4例胆囊不同程度增大,9例胆囊缩小,20例胆囊壁均不同程度增厚;增强扫描发现7例增厚胆囊壁内可见低密度结节灶,12例黏膜线完整,肝脏、胆囊床模糊4例,肝脏局部性受侵4例,“夹心饼干征”4例;所有病例中12例合并胆囊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结石。结论 CT可以发现XGC的相关影像学特征,CT增强扫描后的“夹心饼干征”、低密度结节、黏膜完整和胆囊床清晰等征象,对XG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刚  熊蓉  刘康 《西部医学》2020,32(11):1561-1564
【摘要】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输出量、高解析度的显著优势,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被广泛应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肿瘤驱动基因分析联盟制定了《二代测序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本文结合该共识从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在肿瘤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检测流程和质量保证、结果报告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以指导临床医师和NGS检验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近侧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对54例采用开腹手术,行传统残胃-食管吻合术;8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体重较术前均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低于残胃组[(9.99±4.69)vs.(15.09±7.98),P〈0.01]、[(9.39±4.58)vs.(14.30±7.87),P〈0.01],管状胃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低于残胃组[(13.25%vs.53.70%),P〈0.01]、[(10.84%vs.48.15%),P〈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近侧胃切除术管状胃-食管吻合安全,可靠,可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两种微创治疗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将82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例,分别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站呆所有患者均耐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皮肾镜组和腹腔镜组两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5.12%和97.56%,两组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没有显著性差异’(P〉o.05)。经皮肾镜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8.10±95.44)mL和(23.90±10.48)mL,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51%和4.8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都是有效的微创治疗策略,经皮肾镜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腹腔镜组,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安全性高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描述虚拟现实的概念、组成和特性,分别阐述虚拟现实在血管介入放射学和非血管介入放射学上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前景良好,尚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放射治疗对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6例椎体转移瘤分为3组,放射治疗组(放疗组)21例,总辐射剂量为30Gy,分10次于2周内完成;PVP治疗组(PVP组)20例,骨水泥粉液比例为1∶1,灌注量为胸椎2~5ml,腰椎为3~6ml;PVP联合放射治疗组(联合组)25例,PVP后第3~4天开始放疗。结果对所有病例均按既定计划完成治疗。治疗后1天及1、3、6个月,联合组疼痛完全缓解和显著缓解率均高于放疗组和PVP组,疼痛缓解快速、持续时间长。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椎体转移瘤在疼痛缓解、防止椎体塌陷及压缩性骨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疗效肯定且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诺帝-褐藻酸钠微球(KMG)血管内介入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方法将50只VX2肝癌模型兔随机分为5组(n=10),于DSA引导下行靶血管灌注:A组灌注生理盐水,B组诺帝,C组KMG,D组5-氟尿嘧啶+KMG,E组诺帝-KMG。术前1天及术后2周行增强CT扫描,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及体积增长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术前1天各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A、B组肿瘤体积及体积增长率均大于C、D、E组(P均0.05)。5组间VEGF阳性率及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组VEGF阳性率及MVD均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诺帝-KMG血管内介入治疗兔VX2肝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