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杨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183-3185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符合人选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接受rt-PA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在rt-PA溶栓治疗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神经功能缺失状态由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 结果 发病6 h内给予溶栓治疗的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3 d的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发病6~12 h给予溶栓治疗的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24 h的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 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溶栓治疗,联合治疗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桂树华  胡玲玲  孔亮  殷晓菁  王挺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88-3789,3792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D组)。A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0~300mg口服,每天1次;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腹部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d;C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术前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腹部皮下注射,继续口服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维持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d73组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vWF、tPA、和PAI-1水平显著升高,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7C组vWF、tPA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血浆PAI-1显著低于A组和B组。[结论]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纤溶活性高于单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可能更有利于预防急性期再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 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μmol/L]和年龄(73.57±11.83 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患者的20%~40%,由于其病情进展较快,治疗效果不理想,常常造成患者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或导致患者死亡[1].近年来本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ml,q6~8h,连续使用7d;后改为q12h常规速度滴注7d。对照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125ml,q6~8h,连续使用7d。所有病人均进行连续的颅内压监护,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具有较强的降低颅内压作用,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血浆神经肽Y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预测恶性脑梗死(MCI)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水平,依据临床症状和脑CT检查将患者分为MCI组和非MCI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7.90±4.30)mg/L和(1059.95±226.67)nmol/L,非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2.87±4.31)mg/L和(858.48±300.55)nmol/L,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高于非M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诊断MC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5.7%。皮质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64.3%。平行诊断试验:灵敏度为96.26%,特异度为55.11%。系列诊断试验:灵敏度为61.845,特异度为94.89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为预测MCI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血清CRP和皮质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平行诊断试验)和特异性(系列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V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7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6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V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VCI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也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要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BP水平与DD呈正相关(r=0.460,P<0.05),与UA、Fib水平无相关性(r=0.095,0.13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409,95%CI 0.351~0.719).结论 血清RBP可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可能是V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MTHFR基因C677T突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玲玲  毛莉  顾俊泉  高玉芬 《江苏医药》2004,30(11):861-862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Hcy代谢的重要酶,编码此酶基因的C677T突变可产生不耐热的MTHFR,致酶活力下降,Hcy水平升高。但对于MTHFR基因C677T突变是否与脑血管疾病相关则矛盾重重。认为MTHFR-T纯合子是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认为MTHFR基因突变并非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两种对立观点相持不下。本实验旨在探讨在华东汉人中MTHFR基因C677T突变是否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确诊的老年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组为有CAS斑块组(n=60)和无CAS斑块组(n=40)。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比浊法及Clauss法检测血浆Hcy、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记录。将2组的血浆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和意义。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7.77(13.00~23.10)μmol/L]高于无CAS斑块组[12.64(9.88~15.85)μmol/L];D-二聚体浓度[237.68(157.00~354.25)μg/L]高于无CAS斑块组[169.48(115.25~250.00)μg/L];纤维蛋白原浓度[2.89(2.50~3.92)g/L]高于无CAS斑块组[2.58(2.23~3.4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老年ACI患者的CAS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临床应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维脑路通、VitE、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于脐旁皮下注射,q12,14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h(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PLT、Fg明显降低(P﹤0.05),APTT、PT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仍未超过正常范围;对照组治疗后PLT、APTT、PT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发作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