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4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119篇 |
预防医学 | 83篇 |
药学 | 61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群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316-1318
目的观察对比雷公藤多甙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雷公藤多甙片20 mg,3次/d,连续服用2周后,治疗组检查血常规,如各种指标正常,继续服用2周,观察最终治疗结果,根据荨麻疹4级评分方法记录服药前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计算疗效指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表现特征和转归等资料最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5例患者出现了口干、乏力和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但程度轻微,症状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总体优于单用地氯雷他定。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探讨延长不同实验步骤温育时间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的影响,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方法在其他实验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加酶前、加酶后、显色等步骤的温育时间,分别对强阳性、中阳性、弱阳性、阴性标本进行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延长加酶前温育时间对强阳性和弱阳性标本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强阳性标本吸光度明显下降,弱阳性标本明显加强,并与延长的时间密切相关。2延长加酶后温育时间对各标本吸光度(阴性除外)影响最显著。3延长显色时间对实验结果影响并不明显。4延长各反应步骤温育时间对HBs Ag阴性标本吸光度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正确的步骤适当延长温育时间可提高ELISA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弱阳性标本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和降钙素原(PCT)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入住ICUS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7例,分为脓毒症组(A组)、严重脓毒症组(B组)、脓毒性休克组(C组),对照组(D组)为健康体检者.患者入住ICU 24 h内抽血检测血浆/血清中MR-proADM和PCT浓度,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诊断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并确立临界值.结果 与D组相比,67例脓毒症患者MR-proADM及PCT均显著增高(X2=28.104、25.645,P<0.01),A、B、C组之间MR-proADM及PCT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proADM曲线下面积(AUC)较PCT的AUC大,其中A组差异最显著,分别为0.917和0.864.A组MR-proADM和PCT敏感性分别为89.0%和84.0%,B组、C组两者敏感性相近,各组使用PCT和MR-proADM联合诊断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单个指标.结论 随着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加重,PCT和MR-proADM浓度均显著升高,脓毒症病症较轻时MR-proADM对脓毒症的诊断效果优于PCT,两者联合检测效果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其中5例切口全部裂开患者行Ⅱ期缝合术愈合,愈合时间8~15 d。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贫血、手术操作等因素关系密切,做好预防措施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降低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全身麻醉下行次全切开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使用腰椎Macnab评定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良率为75.0%,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腰部、腿部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部、腿部VA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效果好,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