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地嗪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2月Pubme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关于头孢地嗪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4篇文献,33例病例。年龄集中在0~18岁和60岁以上。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原患疾病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不良反应大多发生于用药30 min内,构成比为42.42%。头孢地嗪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地嗪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加强药学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研莫西沙星对比仿制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原研组45例和仿制组40例.均连续给药7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治疗总费用为成本,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评价...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间至2013年2月1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放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CR、PR、SD、PD的百分比分别为3.6%、47.3%、14.5%和34.6%,客观有效率(RR)为50.9%,疾病控制率(DCR)为65.5%。对照组患者CR、PR、SD、PD的百分比分别为1.8%、27.3%、25.5%和45.5%,RR为29.09%,DCR为54.6%。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稳定率及下降率分别为21.8%、30.9%及47.3%,观察组患者分别为52.7%、23.6%和23.6%。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外周神经损害、心脏毒性、心电图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COPD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南京市胸科医院接受救治的181例COPD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OPD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COPD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感染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81例COPD老年患者中83例(45.86%)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呼吸情况、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合并症及住院时间是影响COPD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监护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WBC、PCT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监护组患者治疗后,WBC、PCT和hs-CRP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患者肺部感染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龄、机械通气、滥用抗菌药物、合并症2种及住院时间长是COPD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药师干预COPD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乙酰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浓度。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4.6 mm×150 mm,5μm),以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三乙胺调pH 5.6)为流动相,柱温:40℃,流速:1.0 mL·min-1,进样体积:20μL,检测波长:268nm。结果:3组分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4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10%,平均回收率在80%~120%。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好,样品处理简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20个不同批次同一厂家的六味地黄丸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方法:所有20个批次的六味地黄丸均按照统一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本研究进样体积为2μL;色谱柱C_(18)限定窄径为2.1 mm,短柱限定为100 mm,填料粒径限定为1.7μm,温控箱将色谱柱的温度限定为35℃。流动相A的主要由0.01%磷酸和超纯水混合而成;流动相B的主要由乙腈和超纯水混合而成,研究中所有高效液相色谱均采用梯度洗脱程序。前期对HPLC法进行常规的方法学考察,当所有方法学考察均可靠良好时,再对所有批次六味地黄丸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然后做进一步的相似度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结果:1)六味地黄丸中主要成分梓醇、马钱苷、山药素Ⅰ均可见良好的分离度,最重要的是这3中成分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内源性的干扰物质,显示各个成分的专属性均较好。2)对照品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梓醇对照品回归方程:Y=4 110X+798.99;马钱苷对照品回归方程:Y=4 201X-6.013 4;山药素Ⅰ回归方程:Y=2 632X+115.38。3)梓醇、马钱苷和山药素Ⅰ精密度试验的RSD值分别为0.32%、0.51%、0.27%;稳定性试验RSD值分别为1.98%、2.13%、1.11%;重复性试验RSD值分别为1.35%、1.16%、1.02%;加样回收试验的RSD值分别为2.37%、1.54%、1.93%,均符合当RSD值3%时,说明采用HPLC这一测定方法是可靠的。4)建立六味地黄丸HPLC指纹图谱后,经过相似度计算,从S1-S20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说明20个批次的六味地黄丸的样品相似度良好。5)20批不同批次的六味地黄丸中中梓醇、马钱苷和山药素Ⅰ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个不同批次的六味地黄丸中梓醇、马钱苷和山药素Ⅰ的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176±0.290)mg/g、(1.875±0.119)mg/g、(1.776±0.095)mg/g。结论:采用HPLC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20个不同批次六味地黄丸经过相似度良好,且各主要成分分析间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使用伊立替康(CPT-11)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的多态性与临床结局的关联性。方法 观察77例初治SCLC患者接受CPT11-铂双药治疗,评估指标的血液毒性、胃肠道毒性、缓解率和总生存期。使用非扩增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的基因型,分类为纯合野生型、杂合突变体或纯合突变体。结果 在77名患者中,UGT1A1*6位点多态性的频率为67名(87.0%)纯合野生型,7名(9.1%)杂合突变型,3名(3.9%)纯合突变体;对于UGT1A1*28,32例(41.6%)纯合野生型,33例(42.9%)杂合突变型,12例(15.5%)纯合突变体。UGT1A1*6存在突变会使严重(≥3级)腹泻和粘膜炎出现的更频繁。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UGT1A1*6的突变状态是与粘膜炎和严重腹泻相关的唯一变量。UGT1A1*28发生突变的患者OS更好,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分析中,UGT1A1*28的发生突变与更好的OS独立相关,而无影像学改善、中度/重度吸烟和年龄增加与较差的OS相关。结论 在使用CPT-11治疗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和利福平的质量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萃取,采用C18色谱柱(150mm×4.6mm,5.0μm),用甲醇、乙腈、0.05mol·L-1KH2PO3水溶液(三乙胺调pH6.0)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进样量20μL,采用PDA紫外检测器。结果以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异烟肼在0.20~25.6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吡嗪酰胺在0.20~25.6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利福平胶囊在0.40~25.6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回收率为85%~11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9.4%(n=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准确,适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浆样品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和利福平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