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4):2244-2247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疾病,由于常有死骨和窦道形成,其治疗非常困难。骨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是其中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可以改变孔隙率和微孔的大小,从而适应不同组织工程材料的需要。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正常同年龄组青少年胸椎的形态学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胸椎轻度侧凸(MS)组患者10例(Cobb角15°~39°),胸椎中度侧凸(SS)组患者10例(Cobb角40°~75°).另选健康青少年10名作为对照(非侧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3~14岁.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Sonata,Siemens,Erlanger,德国)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脊柱矢状面扫描,在图像工作站(Easy Vision,Philips Medical Systems,Best,荷兰)上重建脊柱矢状面图像,测量每个胸椎椎体前壁高度,后壁高度,棘突间高度,在横截面测量椎体横径长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椎体前后高度、宽度从T1到T12逐渐增加,并呈线性分布,脊柱侧凸组椎体高度普遍>正常同年龄非侧凸组患者.脊柱侧凸组患者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均>无侧凸组.胸椎侧凸顶椎区T6~T9椎体前方高度、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脊柱侧凸组明显>非侧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胸椎侧凸女性患者胸椎顶椎区存在显著的脊柱生长模式异常,与正常胸椎相比AIS的胸椎更高、并显得更为瘦长.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活氛围,但是大家还没意识到,在羽毛球、篮球等竞技类“运动潮”的背后,跟腱断裂等“动出来”的病也越来越“流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损伤呢?跟腱,最容易断的肌腱跟腱是小腿后方最强大的肌腱,即连着“脚后跟”的那根粗大的肌腱,长度约15厘米,人体的站、立、跑、跳等下肢的主要动作都离不开跟腱。但是这么粗大、强壮的肌腱却是人体诸多肌腱里最容易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长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60例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9-15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6例,良35例,可9例,优良率85%。未发生拉力螺钉切割出股骨头、股骨干骨折、髋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长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创伤小,疗效好,便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王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100853北京市) 一种期刊品牌的形成。蕴含着编者、作者、读者的艰辛努力,不懈奋斗和不断积淀。《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品牌效应.这是一代又一代脊柱外科学家精心培育的结果,这是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和杂志工作人员心血的结晶,这是《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总责任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临床护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20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90例(实施创伤骨科常规护理)和观察组110例(实施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包括成立医护合作小组、实施总责任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查房、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共同决策、疼痛管理、早期出院计划与延续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和医护合作满意度。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总责任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模式下,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内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为(4.09±1.64)分,疼痛干预有效率为77.57%,对照组术后72 h内NRS评分为(5.15±1.69)分,疼痛干预有效率为57.9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的发生例数分别为2、1、3,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的发生例数分别为9、7、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86、4.296、6.812,P=0.027、0.036、0.009)。观察组术后康复开始时间为(21.48±6.41)h,术后住院时间为(11.08±2.19)d;对照组术后康复开始时间为(36.48±10.75)h,术后住院时间为(13.95±2.93)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70、-7.616,P值均小于0.05)。2组医护合作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信息的交流得分为(3.78±0.85)分,共同参与治疗或护理决策得分为(3.86±0.87)分,医师和护士的关系得分为(4.00±0.84)分,总分为(3.87±0.67)分;对照组患者信息的交流得分为(3.32±1.00)分,共同参与治疗或护理决策得分为(3.23±0.93)分,医师和护士的关系得分为(3.45±0.96)分,总分为(3.33±0.84)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总责任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以亚专科为核心,重新整合医护资源,共同参与制订患者的诊疗护理方案,共同聚焦患者安全与质量,加强了医护间的配合,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医护合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蚕丝蛋白因其良好的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和耐灭菌性,是目前骨修复领域不可多得的天然蛋白支架材料。为提高蚕丝蛋白支架对细胞定向移动的引导能力和力学强度,采用静电纺丝方式制备较高取向度的PCL/蚕丝蛋白共混纤维支架,并与非取向型对比。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技术表征静电纺丝纤维表面的取向度,并比较不同纤维排列结构下的力学性质。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修复中应用广泛。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自健康献髓者,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测试不同结构材料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使用活细胞工作站实时追踪细胞在不同材料表面的运动功能。结果表明,在取向静电纺丝纤维支架中,91%的纤维分布于"10°范围以内,且该支架具有力学的各向异性,具有较大的轴向拉伸模量。在间充质干细胞增殖96 min后,中取向静电纺丝纤维支架组的细胞数量产生显著差异。在取向纤维材料表面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展现出最小的细胞分布夹角,仅为6.57°±4.45°,同时,取向纤维表面的细胞长度有显著提高(236.46±82.00)μm。在进一步的实时细胞追踪中,在细胞的主要移动方向上,取向纤维表面的细胞分解移动速度达6.66μm/h,远远高于其他表面。因而,取向静电纺丝纤维支架可能在体内应用中支持成体干细胞增殖,并加快早期细胞定向迁移。  相似文献   
8.
卢雯  陈湘玉 《护理学报》2023,30(5):18-22
目的 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基于结构方程分析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临床护士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该系统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方法 通过循证文献和咨询专家初步拟定影响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自制问卷对使用该系统的临床护士调查,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确定影响因素,并分析路径。结果 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维度均分分别为(2.64±1.04)分、(2.31±0.85)分、(2.28±1.03)分、(2.40±0.94)分、(2.24±0.83)分、(2.28±0.89)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67、0.392(P<0.05);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5、0.085、0.526(P<0.05);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分别0.130、0.197、0.170(P<0.05)。结论 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是护士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护理临床决策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手术后1~3年,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侧腕关节的屈、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桡偏、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率低能量的振动力学刺激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59只大鼠建立大鼠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后构建股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振动力学刺激组和对照组。骨折后第5天开始对振动组使用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平台(35Hz,峰振幅0.3重力加速度)行每天20min的振动力学刺激,对照组则行假治疗。每周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并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骨痂生成的情况及其力学属性。结果 X线随访显示,振动组的骨折愈合速度和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前者新生矿化骨痂的体积在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时均显著高于后者。第8周时,振动组成熟骨痂的体积以及整体的力学强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力学刺激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