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1日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30 mg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均14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y、CRP、FIB、D-D、LDL-C、TG、TC、IL-6、MMP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无明显差异。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血脂、血凝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正>1 病例介绍患者,女,13岁,学生,主因腹痛、消瘦6个月于2019-09-27入院。既往体健。6个月前出现腹痛,为脐周刺痛,伴反酸、恶心、呕吐、无发热、腹胀,体质量进行性下降,月经失调,精神上情绪低落,淡漠易哭,体型消瘦。血常规红细胞3.5×109/L,血红蛋白98 g/L,余检查项目未见异常。查胃镜示食管炎、慢性胃炎,全消化道造影示肠道蠕动浅、少,胃排空延迟。体检:T35.5℃,P108次/min, R16次/min,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究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6月符合纳入试验标准患者86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数据。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结果通过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的体重指数(P0.001)、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P=0.002)、血尿酸(P0.01)、同型半胱氨酸(P=0.03)比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序贯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100 ml、2次/ 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以后口服丁苯酞0.2 g,3次/ d,疗程9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详细观察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 NIHSS 评分[治疗组(4.36±3.11)分、对照组(6.12±2.67)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11.42±3.20)分、对照组(11.64±3.43)分]降低(P 均<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组内=2.125,P <0.01;F组间=18.63,P <0.01;F交互=25.34,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BI 评分[治疗组(86.72±8.44)分、对照组(75.96±9.86)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26.54±13.36)分、对照组(26.38±13.02)分]增高;丁苯酞治疗后 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组内=29.27,P <0.01;F组间=32.48,P <0.01;F交互=42.41,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硬化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1CAO)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M1CAO患者158例作为疾病组,另取16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M1CAO患者均于发病1周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确诊,根据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形成情况,将其分为无代偿组、单纯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单纯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及ACA+PCA代偿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PDGF、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住院当天及15d时M1CAO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M1CAO患者出院后90d的预后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血清PDGF、IGF-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1CAO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无代偿组比较,单纯ACA代偿组、单纯PCA代偿组、ACA+PCA代偿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依次升高,NIHSS评分依次降低(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1CAO患者血清PDGF水平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高PDGF、IGF-1水平及侧支循环形成是M1CAO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糖尿病是M1C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1CAO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明显降低,二者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及良好预后有关,是M1CAO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判断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入住我院的3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不同病期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1-容积比(1-VR)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并在病灶的中心及周边各取直径为5 mm的区域定义为中心区与边缘区,测定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上述值的变化.结果 病侧DCavg值随脑梗死演变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0.398 ±0.014)、逐渐回升(0.426 ±0.071)、假正常化升高的趋势(0.448 ±0.042);在超急性期FA(0.418 ±0.033)、RA(0.401 ±0.028)、1-VR(0.392 ±0.047),明显升高,以后呈不可复性减低的趋势(0.352 ±0.056)、(0.348 ±0.039)、(0.359 ±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在超急性期(0.354 ±0.051)×10-3mm2/s与急性期(0.368 ±0.046)×10-3mm2/s明显减低,在亚急性期(0.388 ±0.022)×10-3mm2/s逐渐恢复到与健侧几乎同一水平.DCavg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403±0.056、0.419±0.022)与边缘区(0.431±0.031、0.458±0.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ADC值超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16±0.054)×10-3 mm2/s与边缘区(0.371±0.040)×10-3mm2/s;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27±0.036)×10-3mm2/s与边缘区(0.373±0.030)×10-3mm2/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的FA(0.451±0.026、0.502 ±0.02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梗死灶的FA、DCavg、RA、1-VR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早期推断出缺血半暗带,为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检查和血清miR-20a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该院确诊为肺癌的60患者纳入研究作为肺癌组;另外,选取同期于该院治疗的肺部良性病变且无肿瘤史的患者60例作为良性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EBUS-TB-NA检查和血清mi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AD患者48例,均给予TTE与MSCT检查,比较TTE联合MSCT检查AD与单纯TTE或MSCT检查的准确率,以及AD破裂口、血栓、心包积液检出率.结果 TTE、MSCT对48例AD检查,检出率均为100.00%(48/48),TTE联合MSCT诊断AD分型准确率为100.00%(48/48),高于单纯TTE、MSCT检查的83.33%(40/48)、93.75%(4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联合MSCT对AD破裂口检出率为95.83%(46/48),高于单纯TTE、MSCT检查的33.33%(16/48)、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联合MSCT检查对血栓、心包积液检查检出率分别为95.24%(20/21)、100.00%(16/16),高于单纯TTE检查的71.43%(15/21)、75.00%(1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E联合MSCT检查可提高AD分型诊断准确率及破裂口、血栓、心包积液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