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缓解肌纤维疲劳,改善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与S/D升高对FGR形成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被确诊为子痫前期,孕晚期行产科多普勒检查能够得到孕晚期S/D值,并排除其他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患者20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用Logistic 回归的方法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和孕晚期S/D升高(具体指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6周妇女阴道菌群分布情况,研究微生物制剂(阴道乳杆菌胶囊)对恢复产后妇女阴道内环境,预防生殖道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检查,进行Nugent评分,了解产后6周妇女阴道内环境状态及乳酸杆菌和条件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Nugent评分正常5 216例,临界5 342例,细菌性阴道病535例,阴道假丝酵母菌339例和滴虫21例。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有6 237例发生阴道炎症,疾病构成比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5 342例,特异性阴道炎较为少见。所有产后6周妇女阴道pH值均为5.0以上。在所有涂片中,被认为在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乳杆菌数量和比例明显不足。300例产后6周阴道分泌物正常妇女阴道内放置乳酸杆菌活菌胶囊,观察1年,结果显示研究组阴道pH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女性阴道pH水平(P<0.05);且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P<0.05);同时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6周妇女阴道炎症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细菌性阴道病、真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较少见。乳杆菌胶囊作为生态治疗的活菌制剂,既能预防阴道感染,又无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产后妇女阴道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乳杆菌胶囊对产后6周妇女非特异性阴道炎(白带清洁度Ⅲ~Ⅳ度)的防治作用。方法:收集5 342例产后6周非特异性阴道炎妇女,其中清洁度Ⅲ度3 595例,清洁度Ⅳ度1 747例。随机从中选取1 500例分成3组,第一组500例阴道局部用乳杆菌胶囊(定君生)250 mg/d,连用10天;第二组500例阴道局部用甲硝唑栓500 mg/d,连用10天;第三组500例阴道局部用甲硝唑栓500 mg/d+定君生250 mg/d,连用10天。3组均于停药1周后复查阴道分泌物以了解疗效,以及产后3、6、9、12个月分别复查阴道分泌物,以了解3组产后1年内阴道p H值、乳杆菌数量变化情况及阴道炎复发率情况。结果:第一组治疗总有效率86.8%,第二组治疗总有效率9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组治疗总有效率97.6%,与前两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三两组1年内阴道p H值明显降低,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且以3+~4+比例为主,追踪1年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与第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乳杆菌胶囊是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有效药物,且联合抗生素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疗效更为显著,这不失为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CV、MCH、RBC计数和血红蛋白电泳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诊断价值,为轻型地贫的筛查开展寻找合适的检验方法。方法:对2007年4月~2009年11月在婚检中地贫筛查试验阳性并进行了地贫基因确诊试验的84人,回顾性分析血液五分类检查和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分别对目前常用的5种筛查方法进行比较(①典型地贫血像RBC↑并且MCV↓及MCH↓;②MCV↓或MCH↓;③RBC异常联合MCV↓或MCH↓;④单纯血红蛋白电泳异常;⑤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联合血细胞五分类),分别比较各种筛查方法的检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以血细胞五分类中典型地贫表现进行地贫筛查及特异性100%,检验准确性79%。以血红蛋白电泳联合血细胞五分类中MCV、MCH、RBC计数进行地贫筛查,敏感利用血细胞五分类中RBC计数、MCV、MCH异常进行地贫筛查敏感度高,联合使用血红蛋白电泳和血细胞五分类方法筛查轻型患者漏诊率低。结论:目前没有理想的地贫筛查方法,应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地贫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延续的随访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人体成分体脂指标变化的影响,为建立GDM患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妊娠24~28周时诊断为GDM并在营养门诊就诊且接受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的孕妇300例为研究对象,延续随访管理至产后12个月。产后42 d及12个月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比较患者自身随访管理前、后人体成分体脂指标: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腰臀脂肪比率(WHR)、内脏脂肪面积(VFA)的变化;观察和比较健康行为依从性对人体成分体脂指标的影响。结果GDM患者产后42 d与12个月人体成分测定人体成分体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行为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两组人群产后12个月人体成分体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患者在产后12个月体脂肥胖指标的比率均低于产后42 d。结论对GDM患者实施从孕期至产后延续随访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产后随访率和健康行为依从性,明显改善患者产后人体成分体脂的分布,降低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45594名妇女乳腺疾病普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1):124-126
目的了解佛山市妇女乳腺疾病的发病趋势,探讨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7年45594名佛山市妇女乳腺疾病普查结果。结果乳腺良性疾病及乳腺癌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乳腺癌高峰发病年龄段为41~50岁;乳腺疾病的构成比中,乳腺增生占首位;与采用临床手检 近红外乳腺扫描初筛普查方法相比,采用便携式乳腺B超初筛可提高乳腺疾病的检出率。结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乳腺疾病的发生,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可减少乳腺癌发生的风险;定期乳腺疾病普查,合适的普查方法,加强对有乳腺癌高危因素人群的监测,有助于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电环切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妊娠及其结局的影响。方法: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2009年1 000例因CINⅠ或CINⅠ伴HPV感染实施宫颈电环切术(LEEP)的患者进行随访,术前无原发不孕、年龄≤40岁、未生育过、有生育要求的38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对380例患者的妊娠时间、妊娠周数、妊娠结局和终止妊娠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80例患者中有280例获得300次妊娠,妊娠率为78.95%(300/380),与该280例患者宫颈电环切术前的妊娠率7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80例妊娠患者中12例异位妊娠,45例自然流产。其中已分娩145例患者中12例早产行剖宫产术,早产率为8.28%(12/145);胎膜早破22例,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5.17%(22/145);无低出生体重儿发生;110例行剖宫产术,剖宫产率为75.86%(110/145)。③已分娩的145例患者中,宫颈电环切深度平均1.0 cm(0.5~1.5 cm),宽度平均为1.25 cm(0.5~2.0 cm)。结论:宫颈电环切术对CIN患者的妊娠及其结局无明显影响,也不增加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索早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历记录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50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对213例早产产妇和500例非早产产妇进行比较,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检8次及以上、孕期增重、前置胎盘、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前3个月被动吸烟、已生育2胎及以上、既往避孕药避孕对早产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针对早产的危险因素,应及早采取措施,以改善早产的结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