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叶酸和β胡萝卜素对胃癌及其他胃肠道癌发生的干预作用。方法:在上海10年所医院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216 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4组:①叶酸组,20mg/日,每月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1mg,次年减为每周服药2日,3月肌肉注射1次;②天然β-胡萝卜素组,30mg/日,次年减为每周服2日,共1年;③合成β-胡萝卜素组,用法同天然组;④安慰剂对照组。每1-3年胃镜及活检,随访6-7年(1994-2001年)。结果:叶酸组未发生胃肠肿瘤,天然及合成组及各发现胃癌1例,对照组发生胃癌3例,结肠癌及食管癌各1例。以胃癌发生为终点,各干预组单独与对照组相比,未统计这显著差异,但合并干预组已接近显著(P=0.06);以胃肠道癌为终点,叶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6),β-胡萝卜素组趋向显著(P=0.07-0.08),合并干预组非常显著(P=0.004),胃肠道癌风险明显降低[比数比(OR)为0.12,95%可信区间(CI)为0.03-0.51]。叶酸组胃粘膜炎症和萎缩逆转稳定(P=0.04),肠化逆转接近显著(P=0.06)。异型增生于12个月时显著逆转(P=0.017)。随访中β-胡萝卜素组2例皮肤黄染,但不影响服药,叶酸组无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提示叶酸对胃肠道癌的发生有干预作用,β-胡萝卜素有类似趋势。叶酸可治疗萎缩性胃炎、改善胃粘膜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型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方法对我院1992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49例40岁以下的青年型大肠癌患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中,确诊前平均病程5个月,误诊率67.3%,易误诊为内痔、肠炎、菌痢等疾病。病理类型以分化不良型腺癌多见,占50%以上。Dukes分期C、D期占69.4%。49例全部手术。行根治性术33例(67.3%),5年生存率为40.9%。结论青年型大肠癌确诊晚,病理特征恶性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静脉麻醉下行内窥镜诊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麻醉组 2 0 0例行胃肠镜检查患者行芬太尼和异丙酚静脉麻醉 ,肠镜受检者还应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 ,使用含异丙酚的Grasby 93 0 0PCA镇痛泵 ,待起效后开始操作 ;2 0 0例非麻醉组 (对照组 )患者按常规操作方法行胃、肠镜检查。比较 2组胃镜检查过程中不适、肠镜检查平均进镜时间和检患者查成功率 ,观察检查后的反应。结果 麻醉组胃镜检查中均无不适 ,而对照组有 86.2 % (P <0 .0 1)。肠镜麻醉组缩短了肠镜进镜时间 (P <0 .0 5 ) ,但检查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检查后麻醉组的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静脉麻醉下行内窥镜诊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 ,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不良反应少 ,优于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234例门脉高压患者,根据内镜下静脉曲张的分布部位进行分类.方法 内镜直视下对食管静脉曲张以及食管贲门静脉曲张(GOV1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无食管静脉曲张的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及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作内镜分类.结果 234例门脉高压患者中,单纯食管静脉曲张67例(28.6%),食管静脉曲张伴贲门部静脉曲张98例(GOV1型,41.9%),食管静脉曲张经贲门延伸至胃底部46例(GOV2型,19.7%),内镜未见食管静脉曲张,仅有胃底静脉曲张者22例(IGV1型,9.4%),1例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0.4%).结论 门脉高压患者内镜检查表明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胃静脉曲张,其中存在胃底静脉曲张的GOV2型和IGV1型68例,占全组患者的29.1%.应高度重视门脉高压患者胃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可选择内镜黏合剂、B-RTO术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58例隐源性肝硬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隐源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以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肝硬化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隐源性肝硬化病例作为研究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的一般情况、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以及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结果共有494例肝硬化患者入选,其中乙肝肝硬化276例(占55.74%),男性165例,女性111例,年龄(61.18±13.55)岁,隐源性肝硬化58例(占11.74%),男性27例,女性31例,年龄(70.26±12.1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上无差别,但是隐源性肝硬化年龄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隐源性肝硬化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隐源性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为53.45%,高于乙肝肝硬化的36.59%,P=0.017。而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胆石症的发病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常见的并发症中,隐源性肝硬化黄疸的发生率为24.14%,低于乙肝肝硬化的60.08%,P=0.000;隐源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为8.62%(5/58),低于乙肝肝硬化的21.38%(59/276),P=0.025。其它并发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源性肝硬化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与乙肝肝硬化相比,隐源性肝硬化在高龄患者中更多见,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也较高。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原发性肝癌、黄疸的发生率低于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多项白介素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监测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1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IGF-1、IGFBP-3、VEGF及白介素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并将观察组中复发、转移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与未复发、转移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GF-1、VEGF-C及VEGF-D高于对照组,IGFBP-3低于对照组,血清IL-2低于对照组,其他白介素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中存在复发、转移者则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IGF-1、IGFBP-3、VEGF及多项白介素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监测价值较高,有助于了解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及双导丝术在困难性插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ERCP插管时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158例,根据插管方法分为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法(A组)、双导丝法(B组)和单导丝法(C组)3组。比较三种方法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8例A组患者插管成功54例,成功率93.1%,56例B组患者插管成功50例,成功率89.3%,44例C组患者插管成功26例,成功率59.1%,A和B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与C组,B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胰腺炎4例,出血6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20.7%;B组并发术后胰腺炎5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16.1%;C组并发胰腺炎7例,出血2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29.5%,3组均无穿孔发生。B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A与C组,B与C组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导丝进入胰管时,继续常规单导丝插管成功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与双导丝法均可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均相对较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清胰汤(Qingyi Decoction,QY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QYD组,每组20只。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复制SAP模型,QYD组3次灌胃治疗(0.75 mL/100 g)。Illumi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胰腺表达谱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芯片部分基因热休克蛋白a8(heat shock proteins a8,Hspa8)、热休克蛋白b1(heat shock proteins b1,Hspb1)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SAP组比较,QYD组筛选出57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92个,下调483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涉及到转录调节因子活性负调节、氧化还原酶类活性、酶抑制剂活性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其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芯片中Hspa8和Hspb1相对mRNA表达分别升高(13.24±1.22)倍和(7.55±1.09)倍(P<0.01)。结论 QYD有效治疗实验性SAP机制涉及到MAPK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肠病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肠镜所见以及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其中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3例,脑梗塞史4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病史7例,外伤史1例。该病的病理改变以肠壁充血、水肿、出血及变性坏死为主,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对于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急性发作腹痛、便血应高度考虑本病,及早查肠镜以明确诊断。而早期诊断后早期行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多数病例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