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直接缝合与带线锚钉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68例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96岁。根据缝合方式将其分为2组,其中直接缝合组38例(38膝),带线锚钉缝合组30例(30膝)。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情况。结果带线锚钉缝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但治疗费用明显高于直接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直接缝合组(88.24±1.28)分vs (54.34±4.54)分,(87.28±2.37)分vs (41.65±2.38)分;带线锚钉缝合组(94.12±1.34)分vs (54.57±4.28)分,(92.65±1.25)分vs (42.35±2.64)分];带线锚钉缝合组患者术后1年IKDC膝关节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直接缝合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Lysholm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术前[直接缝合组15.79%vs 100.00%,18.42%vs 100.00%;带线锚钉缝合组0.00%vs100.00%,0.00%vs 100.00%];直接缝合组术后1年的Lysholm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阳性率高于带线锚钉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能够使受损膝关节获得满意的稳定性和功能,术后恢复快,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优先推荐使用带线锚钉修复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髋几何力学参数在预测髋部脆性骨折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1例(年龄52.3~89.4岁)及正常对照组259例(年龄28.2~88.3岁)行DXA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emur neck BMD,FN_BMD)及髋几何力学分析参数,包括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CSMI)、股骨颈横截面面积(CSA)、截面模数(SM)、曲率比率(BR)、颈宽度(FNW)、髋轴长(HAL)、股骨颈干角(NSA),并计算股骨近端强度指数(FSI)。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变量判定髋部骨折的效能。结果校正年龄、身高、体重、BMI混杂因素,髋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间FN_BM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髋部骨折组FSI、SM、CSMI、CSA较非骨折组低(P均0.05),而BR、FNW、NSA、HAL较非骨折组高(P均0.05);当校正FN_BMD时,只有FSI、NSA及HAL在两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控制混杂因素,FN_BMD与FSI(r=0.339)、BR(r=-0.291)、SM(r=0.644)、CSMI(r=0.425)、NSA(r=-0.291)呈轻-中度相关性,FN_BMD与CSA相关密切性最好(r=0.908,P0.001)。FN_BMD、FSI、HAL、NSA判定髋部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0.031、0.790±0.032、0.652±0.049、0.684±0.049。FN_BMD及FSI判定髋部骨折的效能相仿(P=0.9128)。FN_BMD联合FSI判定髋部骨折的AUC为0.844±0.039,较FN_BMD大(P0.05)。结论 FSI独立于FN_BMD起作用,可作为判断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有用因子。FN_BMD联合FSI可以提高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丁伟滨  范群  赵冉 《全科护理》2020,18(12):1413-1418
[目的]系统评价耳穴贴压防治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耳穴贴压防治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文检索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英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耳穴贴压防治癌痛病人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共纳入研究9个,总计870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耳穴贴压防治癌症病人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所致便秘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4.09,95%CI(2.91,5.75),Z=8.13,P<0.01]。耳穴贴压频次统计5次以上的穴位为大肠、脾、直肠下段、便秘点、三焦。[结论]耳穴贴压可有效防治癌症病人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所致便秘,耳穴贴压防治癌症病人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所致便秘避免了口服药物产生的肠胃刺激,在安全性上更具优势。其选穴多以大肠、脾、直肠下段、便秘点、三焦为主,以达到通调肠府,刺激肠蠕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预测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8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FeNO值,其中FeNO阳性(观察组)和FeNO阴性(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ICS治疗,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改善率的情况,并预测ICS对Fe NO阳、阴性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吸烟史和肺功能分级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FeNO值与患者给予ICS治疗后FEV1的改善存在明显关系(r=0.77,P0.01)。相比对ICS治疗无反应者(FEV1增加200 ml),治疗有反应者(FEV1增加≥200 ml)的FeNO值显著升高(P0.05)。FeNO值对预测患者ICS有无反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2,阈值为29.08 nmol。结论 FeNO值可作为预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ICS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其与患者肺功能损伤程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患者气道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反映患者气道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常规治疗方法加用艾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治疗方法加用艾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显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艾灸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起主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经逐瘀汤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机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Flk-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MI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EMT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孕三烯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温经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痛经、月经量、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S/D)、CA125、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VEGF、Flk-1和MMIF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1%,优于对照组的76.92%(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痛经、月经量、CA125、FSH、E2、LH、P、RI、PI、S/D、VEGF、Flk-1和MMI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观察组患者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温经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寒凝血瘀型EMT疗效显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子宫血液供应,降低女性激素水平,其机理可能与VEGF、Flk-1和MMIF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网络重塑作用并与临床疗效建立联系, 从脑网络重塑的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神经机制。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招募2018年8月-2019年10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13位急性脑梗死受试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 1次/d, 连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对患者进行临床量表评估, 同时在首次针灸治疗过程中(进针前、留针时和拔针后)采集患者脑电数据。基于相锁值构建脑网络并对其聚类系数(CC)、特征路径长度(PL)和小世界指数(S)等特征参数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采用Pearson系数检验脑网络拓扑特征变化与临床量表评分改善的相关性。结果首次"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过程中, 进针前与留针时比较, 患者脑网络CC在delta频段(稀疏度为0.10时:t=3.306, P=0.006;0.12:t=2.909, P=0.013;0.14时:t=2.331, P=0.038), PL在delta频段(稀疏度为0.12时:t=3.236, P=0.007;0.14时:t=2.754, P...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