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目的 系统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VIP等数据库。搜集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及偏倚风险,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6项比较,发表在24篇文献中,涉及111 059例患者,包括19项病例对照研究,7项队列研究。文献质量均评价为中高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可增加IS的发病风险 [OR(95%CI) = 1.52(1.31~1.77),P<0.01]。以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OR = 1.69)]、Hp感染检测指标[Hp - IgG(OR = 1.42)、CagA - IgG(OR = 2.09)、C - 14(OR = 3.30)]、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 = 2.69)]为分类依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Hp感染可以增加IS的发病风险。结论 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病因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背景 辛伐他汀(SIM)在临床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但其对脑出血(ICH)后血肿内源性吸收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结论。目的 研究SIM对红细胞(RBC)诱导的小鼠神经胶质细胞BV-2的ICH模型内源性血肿清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选取生长良好的BV-2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根据加入试剂不同分为空白组、不同浓度SIM组(0.312 5、0.625 0、1.250 0、2.500 0、5.000 0、10.000 0、20.000 0、40.000 0及80.000 0 μmol/L),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SIM对于BV-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V-2细胞吞噬RBC的ICH体外模型。建模后,分为空白组(200 μl的MEM完全培养基)、模型组(空白组+RBC)、SIM组(模型组+SIM),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M对BV-2细胞清除RBC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IM对BV-2细胞内相关蛋白CD47、CD36、Toll样受体(TLR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2(NRF2)的表达。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显示,SIM≥5 μmol/L时对BV-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免疫荧光法观察到BV-2细胞吞噬了RBC,显示ICH体外模型成立。流式细胞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IM组小胶质细胞(MG)吞噬RBC数量上调(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47、CD36、TLR4、PPARγ、NRF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SIM组CD47、TLR4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CD36、PPARγ、NRF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SIM可以有效促进RBC诱导的BV-2细胞ICH体外模型血肿的内源性清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CD47、TLR4的表达,上调CD36、TLR4、PPARγ、NRF2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为减少中风病致残程度,其急性期综合康复越来越受重视。中药泡洗改善中风病后遗症状已受到临床肯定,但关于其在中风病急性期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加减桂枝汤泡洗对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海南省中医院住院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偏瘫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急性脑梗死规范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加减桂枝汤泡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90 d内肢体肿胀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14、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90 d后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90 d内肢体肿胀发生率为14.5%,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90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4、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IL-4、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4、IL-6及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加减桂枝汤泡洗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炎性因子如IL-4、IL-6、及hs-CRP水平,减少肢体肿胀的发生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阮绍萍  袁莉  段永宏 《河北中医》2012,34(12):1777-1779
目的观察头痛宁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血虚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60例予头痛宁方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及头痛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头痛宁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型偏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特征。方法:以6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及68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软体征测试分量表,从运动协调、感觉整合、抑制功能三方面对两组对象进行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测查。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本调查中所有患者均处于抑郁缓解期,且均正在接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结果:抑郁症组的HAMD平均得分为(18.2±7.8)。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的神经软体征测试总分[(3.2±2.8)vs.(3.5±2.6)]、运动协调分[(0.9±1.3)vs.(1.2±1.6)]、感觉整合分[(1.5±1.5)vs.(1.3±1.0)]、抑制功能分[(0.8±0.9)vs.(0.9±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处于抑郁缓解期并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神经软体征整体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接受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61例接受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亚低温治疗,治疗组31例接受亚低温治疗同时用参附注射液。2组均治疗7 d,对2组治疗后颅内压(ICP)、血生化指标、神经功能、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评价,对C反应蛋白(CRP)、血糖、乳酸、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 2组ICP均在发病后第4 d达到峰值,随后2组ICP均进行性下降,从第5 d后治疗组ICP低于对照组(P<0.05)。2组CRP均于伤后前5 d进行性升高而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从第3 d开始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糖在第3 d达到最高值,并于第5 d开始下降,治疗组血糖下降较对照组快,于第5、7 d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乳酸数值均先开始呈现增高,并于第3 d到达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治疗组乳酸值下降较对照组快,于第5、7 d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均进行性好转,于第7 d开始治疗组GC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肺感染、心律失常、休克、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神经保护及整体调节作用,可以降低亚低温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是困扰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慢性帕金森病伴发疼痛常见于帕金森病患者中晚期,发病机制复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左旋多巴剂量会增加“异动症”风险,使用镇痛药物存在一定用药风险。本文报道火针疗法配合普通针刺治疗不同类型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患者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提示火针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可有效缓解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有助于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婷  李丹  张燕  孟新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3933-3937
目的 评估骨桥蛋白(OPN)以及炎性因子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脑病一科收治的MCI患者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炎症性神经病变(OND)患者,各6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病情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脑脊液和血清OPN水平、血清白介素(IL)-1β、IL-6、IL-17A、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4水平。对患者通过门诊和住院随访1年,根据患者在随访结束时的诊断分为AD组、未进展组和OND组。再次检测随访结束时AD组患者血清OPN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随访结束时AD组23例,未进展组32例,OND组51例。入院时3组脑脊液OP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组脑脊液OPN水平高于未进展组和OND组(P<0.05)。随访1年时,3组IL-1β、IL-6、IL-17A、TGF-β1、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3组血清OPN、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组血清OPN、TNF-α水平均高于未进展组和ON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入院时脑脊液OPN、血清OPN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348,P<0.001;r=0.631,P<0.001),血清TNF-α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435,P<0.001)。AD组患者入院时、诊断AD时、随访1年时MMSE评分、脑脊液OPN、血清OP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诊断AD时、随访1年时MMSE评分低于入院时,脑脊液OPN、血清OPN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结论 脑脊液OPN水平是早期识别进展为AD的MCI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且血清及脑脊液OPN水平以及TNF-α与AD的痴呆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黄格朗  杨稀月  黄燕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04-2308
背景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准确地评估吞咽功能在此类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评估方法正确率和特异度较低,且兼具辐射性以及操作复杂等特点,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超声作为一项无创、便捷、可重复性高的检查手段,可准确地测量舌骨-甲状软骨间距(HLA),为评估吞咽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目的 探讨HLA评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共42例为研究组,同期另选取本院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均经吞咽荧光透视检查(VFSS)证实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两名超声科医生(检查者Ⅰ、Ⅱ)分别对5例健康受检者进行检查,评估超声检查的可靠性。两组受检者均进行咽部超声检查,测量或计算舌骨-甲状软骨间最大距离(MHLA)、最小距离(NHLA)和舌骨-甲状软骨缩短距离(HLAS)以及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ASR),比较两组间各超声测值的差异,并将各超声测值与VF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NHLA、HLAS及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结果 检查者Ⅰ、Ⅱ测量MHLA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75和0.949,测量NHLA的ICC分别为0.924和0.957。研究组NHLA大于对照组,HLAS、ASR小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与NHLA呈负相关(rs=-0.581,P<0.001),而与HLAS及ASR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575、0.778,P值均<0.001)。NHLA、HLAS及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907〔95%CI(0.822,0.960)〕、0.852〔95%CI(0.757,0.921)〕和0.972〔95%CI(0.910,0.996)〕。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AUC大于NHLA和HLAS(Z=2.012、3.421,P=0.044、<0.001)。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最佳截断值为40.63%,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5.71%、100.00%、0.857。结论 ASR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AUC大于NHLA和HLAS,灵敏度、特异度较高,提示超声测量HLA能够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其中ASR是诊断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ports Legacy Institute Community Educators (SLICE) curriculum for student-athletes on recognition and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concussions. DESIG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evel II. SETTING:: The SLICE concussion workshop. PARTICIPANTS:: All students ranging from 9 to 18 years (n = 636) taking the SLICE concussion education program. INTERVENTION:: The SLICE concussion education program featuring interactive demonstrations,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ies of athletes delivered by medical students and others in health-related fields. MAIN OUTCOME MEASURES:: Evaluations assessing knowledge of concussion recognition and appropriate response were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SLICE concussion education program. RESULTS:: Students display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absolute mean score on the concussion knowledge quiz between prepresentation and postpresentation (P < 0.0001).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ean score were observed among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ithin each age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passed the quiz increased from 34% prepresentation to 80% postpresentation (P < 0.0001). However, the percentage who passed the quiz postprese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female students compared with male students (P < 0.0001) and among students 13 years of age or older compared with students less than 13 years (P < 0.0001). Using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we identified age group and gender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ssing the quiz postpresentation. CONCLUSION:: The SLICE program promotes eff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bout concussion recognition and response among students ranging from 9 to 18 years. Lessons from the SLICE program may be broadly applicable to youth concussio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