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1566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0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目的 制备25羟基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VD3)-聚乳酸微球,并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增殖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牙槽骨缺损修复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以W/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5VD3-聚乳酸微球,检测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载药率、包封率及降解特性;与BMSC体外共培养,检测细胞形态、相对增殖率,以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25VD3-聚乳酸微球呈球形,粒径主要为35 ~ 55 μm,载药率为(3.4±0.3)%,包封率为(71.5±2.8)%,降解6周pH值降低了(0.24 ±0.02)、累积释放量为(82.2±5.3)%;1.5×10-3 g/L微球培养基中BMSC相对增殖率最高,为(113.8±2.1)%.结论 W/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25VD3-聚乳酸微球粒径均一、包封率较高、缓释效能良好,可有效促进BMSC增殖.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比较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的三维形貌并分析粗糙度的改变,探讨酸蚀对牙釉质微观形貌的影响.方法 将15颗新鲜前磨牙包埋、切割、打磨后得到光滑牙釉质切片,按单纯随机法分为5组,用37%磷酸凝胶分别酸蚀0(对照组)、5、10、20和30s,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釉质表面形貌,分析轮廓改变,计算图像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十点高度平均差(Rz)值及表面积、容积并对5组的结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rkey's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镜下形貌观察显示,0~20 s内釉质的釉柱结构逐渐明显,釉质表面由较光滑逐渐变为典型鱼鳞状;20 s后表面形态变化不明显.表面轮廓观察显示,随着酸蚀时间由0s增加至30 s,釉柱间隙首先被溶解,酸蚀深度逐渐增加到2.8μm,30 s后釉柱顶部宽度减小至1.8μm,且高度略降低.从0s到30 s,Ra值由(19.69±3.42) nm增加到(359.51±75.79)nm,Rq值由(22.02±5.57) nm增加到(431.02±83.09) nm,Rz值由(0.24±0.08) μm增加到(2.38±0.26) μm;组间比较显示,Ra和Rq值的20s组与30 s组和Rz值的10、20和30 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釉质表面积由(406.77±3.88) μm2 (0 s)增大到(546.69±84.02) μm2 (30 s),容积由(65.73±14.46) μm3 (0 s)增大到(474.63±52.50)μm3(30 s).结论 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釉质表面酸蚀深度不断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积及容积增大,酸蚀会造成釉质微观形貌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热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水平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热化疗处理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荷瘤鼠淋巴细胞转化指数(LTI)及IL-2、TNF-α水平,MTT法检测口腔癌患者IL-2、TNF-α水平,并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CD4+、CD8+ 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高温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组(HP组)荷瘤鼠LTI、IL-2和TNF-α活性与正常对照组(N组)荷瘤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明显高于平阳霉素治疗组(P组)及不治疗组(NT组)(P<0.01)。临床实验中热化疗后口腔癌患者LTI、CD4+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IL-2和TNF-α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荷瘤宿主的LTI及IL-2和TNF-α活性水平在热化疗后明显升高,IL-2和T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18例慢性舌下腺炎病例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慢性舌下腺炎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了解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病理确诊为慢性舌下腺炎的1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年龄、性别、现病史、查体、入院诊断及治疗方法等。结果18例慢性舌下腺炎患者中,15例(83.33%)口底可扪及包块。其中,8例(53.33%)包块边界不清,11例(73.33%)包块不活动。18例患者的入院诊断中,仅3例(16.67%)诊断正确,10例(55.56%)诊断为肿瘤。结论慢性舌下腺炎常被误诊为舌下腺肿瘤,最终诊断手段为病理检查。相关辅助检查应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5.
目的检测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探讨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96孔板法形成生物膜,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临床样本中分离的53株粪肠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患牙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3株粪肠球菌中,40株(75.47%)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在患牙的多种临床表现中,瘘道与再治疗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治疗根管中,无瘘道的患牙分离出来的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有瘘道的患牙,临床治疗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76.
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是常见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导致牙丧失的主要原因。T细胞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牙周致病菌抗原活化T细胞是机体抗牙周致病菌感染所必需;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骨吸收活性的重要调节细胞,也是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的损伤细胞。本文就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T细胞在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T细胞和干扰素一1对破骨细胞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7.
牙齿酸蚀症是指在无细菌参与的情况下,仅由化学作用而导致的牙齿硬组织不可逆性丧失。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各种饮料的流行,牙齿酸蚀症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因此,牙齿酸蚀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有多种研究技术被用于牙齿酸蚀症的评估。本文就牙齿酸蚀症实验室评估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8.
79.
80.
目的改变纯钛表面的成分,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损性能。方法对纯钛试样表面行3×1017 ions.cm-2和9×1017 ions.cm-2两种剂量的氮离子注入。以能量散射光谱测定分析其表面元素的改变,显微硬度仪测量其显微硬度,纳米划痕仪测量其表面的耐磨损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注入前后的划痕形貌。综合分析其微观摩擦学性能的改变。结果氮离子注入后,纯钛试样表面成金黄色。在注入3×1017 ions.cm-2和9×1017 ions.cm-2剂量的氮离子试样表面,氮元素的原子百分率分别为24.08%和35.83%。试样表面的显微硬度值提高。纯钛的摩擦系数较氮离子注入前明显降低,其中注入剂量为9×1017 ions.cm-2的纯钛较剂量为3×1017 ions.cm-2的纯钛摩擦系数小。结论氮离子注入可提高纯钛的硬度,改善其耐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