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145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锶磷灰石生物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锶磷灰石是一种新型的磷灰石类陶瓷,本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初步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一些特性,为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双侧下颌角均造成约6 mm@12 mm@4 mm的缺损,用不同浓度(10%,5%,0)的锶磷灰石修复,术后1月,3月,6月时随机处死1组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病理、核素扫描(发射计算机断层术分析),评价其生物学性能。结果:锶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所致感染和排斥反应均较轻,组织切片上反映随材料的降解,新生骨大量长入现象比羟磷灰石更为明显,且周边软组织内有部分成骨现象,X线片上显示随时间的延长,材料和骨之间的密合度逐渐增加,6月时已几乎融为一体,同时锶磷灰石修复侧较羟磷灰石修复侧核素浓聚现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锶磷灰石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能提高新骨生成量,具有更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  相似文献   
72.
第一节 概述(General Introduction) 随着现代材料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各类生物材料在颅颌面软硬组织缺失或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这些植入于体内或体表的生物材料在颅颌面修复与重建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临床颅颌面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73.
生物材料试样形状对溶血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将OOCr_(18)Ni_(13)Mo_3材料和EH型复合树脂制成两种不同物理形状的试样,进行溶血试验。结果表明:带有明显锐角的试样出现较明显的溶血反应(溶血率大于5%),而近似圆形或圆柱形的试样则呈阴性反应。提示溶血试验中材料的物理形状与溶血率有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5%锶磷灰石(strontium 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Sr-HAP)在即刻种植时对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6只犬随机分3组,拔除其下颌左右侧第2、4前磨牙,在其近中根牙槽窝处制备种植床,即刻植入种植体,同时在种植体远中颈部牙槽骨处造成3mm×3mm×5mm大小的骨缺损(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骨缺损处填入5%的锶磷灰石,对照组骨缺损处不放置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观察、X线片、光镜观察。结果:动物对锶磷灰石几乎不产生炎症和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植入材料呈阻射影,有新骨生成,但骨质密度较低;光镜下可见种植体颈部远中加锶磷灰石处,材料颗粒稍有降解,降解处被紫色的新生骨所占据,颗粒内可见新生骨基质,种植体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质密度更高,实验侧牙槽嵴顶比对照侧高而丰满;光镜下可见植入材料颗粒已基本和新生骨融合在一起,材料颗粒已降解得很小,被大量紫蓝色的新生骨所包绕。结论:5%的锶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5%锶磷灰石在早期对于引导新生骨生成及维持骨量有一定的作用,是骨缺损,尤其是即刻种植时骨缺损修复的较好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75.
6牙科铸造合金 6.1类型和组成 以前美国的ADA No 5规格的贵金属合金系统,把金和铂族金属按组成把合金分为从Ⅰ到Ⅳ四类.这个分类长期在口腔修复学和口腔材料学应用.贵金属含量(从Ⅰ到Ⅳ类)从83wt%到75wt%.分类中所有的合金均系金基.现在,为适应牙科低贵金属合金和非贵金属合金的广泛开发,ADA提出了新的规格,也按组成分类,但把合金分成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76.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巨噬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尺寸效应,会对细胞内处于纳米尺寸级的RNA、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直接产生不良影响,使生物体受到损害.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细胞DNA损伤的相关基因或蛋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2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提供,粒径大小为30~80 nm.300 W/40 kHz的超声条件下,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振荡纳米颗粒,制备成终浓度为1 g/L的悬浮液,4 ℃保存1周.②实验方法:选用RT-PCR的技术,通过原代培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DNA损伤通路中P53、P21、gadd45以及HSP70这些关键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mRNA水平的检测,发现P53、P21及HSP70的表达均随着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在100 mg/L条件下P53、P21及HSP70有显著性表达(P < 0.05),而当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达到200 mg/L,只有P21的表达反而有所降低,同时各浓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gadd45表达无明显影响(P > 0.05).结论:实验证实了100 mg/L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可以引起DNA的明显损伤.并且当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浓度达到200 mg/L时,受损的DNA已不易被修复.同时,P53和HSP70可成为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安全性较为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7.
刘贤  孙皎 《医用生物力学》2011,26(3):247-251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动态力加载装置,研究牙合力对镍铬烤瓷合金中镍离子释放的影响。方法 依据人咀嚼的平均力(45 N)和频率(80次/min)设计一种动态牙合力加载装置。运用该装置研究3种常用镍铬烤瓷合金(上齿牌、Stellite、BEGO)分别在pH 2.3和pH 7.0的人工唾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量。结果 新型动态牙合力加载装置能够模拟咀嚼频率进行人体平均力的加载。当pH 2.3时,上齿牌、Stellite和BEGO 3种镍铬烤瓷合金镍离子释放量分别为 6.9(2.07) μg/cm2、3.7(0.662) μg/cm2和5.88(1.57) μg/cm2;当pH 7.0时,分别为0.272(0.059) μg/cm2、0.144(0.014) μg/cm2和0.435(0.053) μg/cm2。同种镍铬烤瓷合金材料在pH 2.3的人工唾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量均远大于在pH 7.0环境下的释放量,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动态力加载装置可有效地被用于体外研究牙合力对镍离子释放的影响。酸性环境可明显加快镍铬烤瓷合金中镍离子释放。本研究中Stellite镍铬烤瓷合金释放的镍离子量相对最少。  相似文献   
78.
沈晴昳  孙皎  刘昌胜 《西部医学》2011,23(4):606-609
目的检测新型复合盖髓材料磷酸钙-硅酸钙-泡铋矿复合水门汀(calcium phosphate-calcium silicate-bis-muth compound cement,CASBi)的体外细胞毒性,并与临床常用盖髓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比较,为评价新型盖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琼脂覆盖法,评价CASBi和商品化盖髓材料Dycal、氢氧化钙糊剂(calcium hydroxide,CH)对人牙髓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MTT和琼脂覆盖法均显示CASBi的细胞毒性为1级,Dycal和CH的细胞毒性为2级。统计结果显示,MTT实验中,CASBi与Dycal、CH的吸光光度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型复合盖髓材料CASBi具有轻微的细胞毒性,对牙髓组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9.
血小板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血小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作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小板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反应机制及改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途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0.
血管内皮细胞——这一铺展于血管内腔、包绕着循环血的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液的凝血与抗凝平衡,在生物材料引起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促栓和抗栓功能的异常改变也是衡量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优劣的灵敏指标。本文就近年来对内皮细胞对凝血—抗凝系统的调节及其在生物材料引起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