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500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2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变形链球菌(S.mutans)密度感应系统信号蛋白的体外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口腔S.mutans密度感应感受态刺激因子(CSP)信号蛋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化合成蛋白,质谱分析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对比观察CSP信号蛋白对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分析CSP信号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化学合成纯化S.mutans CSP蛋白分子,加入CSP信号肽后,S.mutans生物膜呈团状密集分布,细菌之间存在厚实的黏性胞外分泌物,细菌黏连呈链团状。结论成功合成口腔S.mutans CSP信号蛋白,该蛋白肽具备促进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与不同浓度磷酸锌化学交联后的理化性能改变。方法:选择商用Xeno-ADM为材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浸泡磷酸锌矿化液,选择不同浓度和时间梯度;对照组浸泡双蒸水和不做处理。两组样本均进行相同的表面性能检测,评估改性的效果和探讨样本制备方法是否合理可靠。结果:通过ICP检测确定磷酸锌交联反应的最佳浓度是1.8g/100ml。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到磷酸锌晶体覆盖Xeno-ADM全层。膜的表面亲水性能在交联后明显提高,拉伸实验显示力学性能有所改善。结论:磷酸锌与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交联可形成稳定的化学结合,这种改性方法能提高膜的表面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 - 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 ~ 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 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相似文献   
4.
唾液用于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口腔癌(OCC)发生部位的特点,唾液中白细胞介素(IL)可作为OCC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与OC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对唾液中IL的检测方法及其与OCC发生、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动态咬合下加载时间、角度因素对牙周膜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牙周膜厚度为0.2 mm的下颌前牙—牙周膜—牙槽骨的三维模型,在与牙体长轴分别成0°、15°、30°、45°、60°、75°、90°,由颊侧向舌侧的动态咬合载荷作用下,分析不同周期下牙周膜的应力、位移变化状况。结果 在单周期下,由不同角度载荷引起的牙周膜最大残余应力极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5.5,最大位移极值之比为8.1;由5周期引起的最大位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在1.02~1.35内随载荷角度增加;由不同角度载荷引起的最大残余应力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在1.86~3.00内随咬合周期数增加;不同角度下最大应力均集中在颈缘舌侧区域, 最大残余应力位置分布随时间在颈缘不同部位间变动;0°载荷下牙根的应力累积最严重。结论 下前牙固定桥基牙选择的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牙周膜应力累积情况以及最大残余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临床治疗中,应避免对牙齿施加大角度载荷,尽量减少连续咬合较硬食物。  相似文献   
7.
先天缺牙是牙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牙数目发育异常,对患者的颌面部发育及美观和咀嚼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根据有无伴发全身症状,先天缺牙可分为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近几年发现新的相关基因和新的突变位点及分子机制已成为目前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基因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对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主要相关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TGF-β/BMP信号通路、PAX9基因和MSX1基因、EDA/EDAR/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相互调节的紧密联系进行综述,为未来先天缺牙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对于其机制的精准探索将成为先天缺牙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3dMD?面部三维成像系统研究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骨性Ⅰ类错 畸形面部软组织三维特征的影响,为正畸矫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6—2019年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骨性Ⅰ类患者50例,其中拔牙组25例,非拔牙组25例为对照组,应用3dMD?收集正畸治疗前后的面部三维图像数据,通过3dMD? vultus软件测量线距、角度、体积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正畸治疗后,在线距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前下面高变化量分别为(0.28 ± 2.28)、(1.85 ± 2.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8,P = 0.031);拔牙组下颌高、颏高、唇宽变化量分别为(-0.52 ± 2.31)、(-1.14 ± 2.64)、(-1.33 ± 3.62)mm,非拔牙组则分别为(1.64 ± 2.42)、(0.93 ± 2.51)、(1.40 ± 2.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下颌高 = -2.878,P下颌高 = 0.007;t颏高 = -2.506,P颏高 = 0.017;t唇宽 = -2.942,P唇宽 = 0.006)。在角度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鼻唇角变化量分别为4.91° ± 3.12°、1.50° ± 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92,P = 0.011);拔牙组、非拔牙组颏唇角变化量分别为-0.24° ± 6.83°、4.82° ± 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73,P = 0.023);拔牙组、非拔牙组唇角变化量分别为-16.80° ± 12.65°、-1.04° ± 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1,P<0.001)。在体积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唇部变化量分别为(-0.66 ± 1.24)、(0.46 ± 1.4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84,P = 0.014);拔牙组、非拔牙组颏部变化量分别为(-0.16 ± 0.94)、(0.65 ± 0.9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66,P = 0.009)。 结论(1)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患者面下1/3水平向无明显影响,但对面下1/3的垂直向影响有差异,非拔牙较拔牙矫治更易导致面部高度的增加;(2)开唇露齿的青少年患者经拔牙矫治可有效改善颏、唇部形态;(3)对于面部消瘦、颧部凸出的患者,应慎重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