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2篇
  免费   931篇
  国内免费   443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140篇
妇产科学   95篇
基础医学   608篇
口腔科学   144篇
临床医学   2142篇
内科学   1093篇
皮肤病学   118篇
神经病学   254篇
特种医学   5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006篇
综合类   3907篇
预防医学   1775篇
眼科学   235篇
药学   1650篇
  15篇
中国医学   1658篇
肿瘤学   460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555篇
  2022年   443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502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748篇
  2011年   861篇
  2010年   763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719篇
  2007年   708篇
  2006年   742篇
  2005年   678篇
  2004年   557篇
  2003年   504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220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目的:通过检索《针灸大成》中与气海穴治疗作用相关的文献条文,总结气海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运用频次较高的疾病及其配穴规律,为临床针灸对气海穴的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中《针灸大成》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将气海穴及气海穴的别称“脖胦”“下肓”“丹田”“肓之原”“肓原”“下言”和“气泽”为检索词,用计算机检索工具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符合要求的文献条文,通过建立本研究的数据库,频次分析、条形统计图比较分析等方法,总结出气海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频次及其配穴规律。结果:在《针灸大成》所涉及的条文中,气海穴尤善治疗内科疾病,在治疗内科疾病中排名前3位的是脾胃系病症、气血津液疾病、肾系病症和妇科疾病,气海穴配穴习惯为上下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以及前后配穴法,其中主要为前后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结论:气海穴《针灸大成》中单穴应用占比最高,而在气海穴众多配穴中,运用了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配穴归经主要来自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配穴法,同气相求,可增加疗效;与气海穴配伍较多的足太阳膀胱经以背腧穴为主,此为前后配穴法,亦称腹背阴阳配穴法,腹部为阴,腰背为阳,前后配穴法可起到“从阳引阴”亦可“从阴引阳”的作用,以达到调节阴阳,调和脏法,调畅经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龚普阳  郭瑜婕  李晓朋  王楠  顾健 《中草药》2020,51(7):1685-1693
目的探究金花清感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金花清感颗粒中11味药材所含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基因,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网络,运用DAVID对相关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评价"药材-成分-靶点"网络中核心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的结合作用。结果金花清感颗粒"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包含154个化合物和276个相关靶点,关键靶点涉及PTGS2、HSP90AB1、HSP90AA1、PTGS1、NCOA2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78个条目,主要涉及ATP结合、转录因子活化、细胞凋亡进程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得到127条信号通路,涉及TNF、PI3K/Akt及HIF-1等与肺损伤保护相关通路。分子对接显示金花清感颗粒中芒柄花黄素、豆甾醇、β-谷甾醇、脱水淫羊藿素等核心成分与SARS-CoV-2 3CL水解酶及ACE2的亲和作用较好。结论金花清感颗粒可能通过多成分结合SARS-CoV-2 3CL水解酶及ACE2作用于PTGS2、HSP90AB1、HSP90AA1、PTGS1、NCOA2等靶点调节相关信号通路,从而防治COVID-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逐瘀止血汤加减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气虚血瘀证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对免疫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44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脱落、失访4例,剔除2例,完成66例;对照组脱落、失访3例,剔除5例,完成65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治疗14 d。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6片/次,3次/d。观察组内服逐瘀止血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并随访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月经经量、经期和周期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宫腔镜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容受性(CP)[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血流指数(FI)]等,并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进行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月经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外周血测T淋巴亚群(CD3+,CD4+,CD8+)水平;随访记录妊娠情况和流产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经量、经期、周期和月经完全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和FI均高于对照组(P<0.01),RI和PI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月经血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3+,CD4+水平和CD4+/ CD8+均高于对照组(P<0.01),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在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妊娠率46.97%(31/66),高于对照组的27.69%(18/65)(χ2=5.197,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形态疗效总有效率为96.97%(64/66),高于对照组的86.15%(56/65)(χ2=4.981,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病理组织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63/66),高于对照组的84.62%(55/65)(χ2=4.304,P<0.05);观察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94%(62/66),高于对照组的81.54%(55/65)(χ2=4.696,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中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逐瘀止血汤加减治疗CE气虚血瘀证患者,可调经月经、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宫腔镜下内膜形态,调节全身和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提高了CP,从而改善了妊娠结局,有着较好的综合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社区护士-个体-家庭四方联动防跌护理模式在社区跌倒高危老年人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的2个社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从两个社区登记建档的跌倒高风险老年居民中分别随机抽选45名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专科护士-社区护士-个体-家庭"四方联动推进的综合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社区防跌倒常规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2个月使用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量表、步态和平衡测试量表对两组老年人进行评测,记录两组1年内跌倒发生例次。结果干预期间跌倒发生情况:观察组1人次,对照组6人次。观察组步态和平衡测试得分提高,跌倒危险评估表得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四方联动的综合干预方案应用于社区居家老年人,能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提升其防跌能力,对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天麻素注射液对精神分裂症伴免疫功能紊乱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首发精神分裂症伴免疫功能紊乱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常规治疗加天麻素注射液)、对照组500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及预后情况[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20%(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Th17、IL-17、IFN-γ、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SP、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免疫功能紊乱者疗效较好,可有效调节其Th17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提高患者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减少神经损伤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与CO_2激光灸对奥沙利铂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缓解作用及其外周保护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行奥沙利铂溶液腹腔注射2 mg/kg,隔日1次,共4次。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的5%葡萄糖溶液腹腔注射。分别采用电针和CO_2激光灸双侧足三里穴对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进行相应治疗,隔日1次,共7次。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机械痛阈和冷刺激抬足反应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测定坐骨神经瞬态电压感受电位锚定蛋白(TRPA1)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机械性痛阈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7天和第13天电针组机械性痛阈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冷刺激抬足反应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7天和第13天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的冷刺激抬足反应率均下降(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坐骨神经出现比较严重的髓鞘变性,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均有一定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TR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NGF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TRPA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NGF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电针和CO_2激光灸均可以缓解大鼠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坐骨神经TRPA1和N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与腹膜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新入院腹膜后肿瘤患者60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评估患者营养风险,收集患者体质指数、围术期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住院天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患者住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60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40例患者(66.7%)术前存在营养风险,52例患者(86.7%)术后存在营养风险;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术后营养风险 (术前P<0.001,术后P=0.043)、术前白蛋白 (P=0.019)、术后血红蛋白 (P=0.019)、术后白蛋白(P=0.025) 水平以及术后恶心呕吐 (P=0.001) 均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与围术期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分、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强(r=0.759~0.770;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是腹膜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的重要预测因素(β=0.399)。结论 术前营养风险是腹膜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