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273篇 |
免费 | 2827篇 |
国内免费 | 210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5篇 |
儿科学 | 561篇 |
妇产科学 | 427篇 |
基础医学 | 2381篇 |
口腔科学 | 496篇 |
临床医学 | 9050篇 |
内科学 | 4461篇 |
皮肤病学 | 762篇 |
神经病学 | 1398篇 |
特种医学 | 183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4篇 |
外科学 | 3066篇 |
综合类 | 15998篇 |
预防医学 | 6567篇 |
眼科学 | 670篇 |
药学 | 6746篇 |
84篇 | |
中国医学 | 6723篇 |
肿瘤学 | 16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9篇 |
2023年 | 1421篇 |
2022年 | 1594篇 |
2021年 | 1905篇 |
2020年 | 1376篇 |
2019年 | 1346篇 |
2018年 | 1514篇 |
2017年 | 916篇 |
2016年 | 1206篇 |
2015年 | 1232篇 |
2014年 | 3156篇 |
2013年 | 2604篇 |
2012年 | 3129篇 |
2011年 | 3168篇 |
2010年 | 3051篇 |
2009年 | 3039篇 |
2008年 | 2823篇 |
2007年 | 2926篇 |
2006年 | 2699篇 |
2005年 | 2832篇 |
2004年 | 2437篇 |
2003年 | 2120篇 |
2002年 | 1677篇 |
2001年 | 1666篇 |
2000年 | 1695篇 |
1999年 | 1489篇 |
1998年 | 1349篇 |
1997年 | 1229篇 |
1996年 | 1170篇 |
1995年 | 1018篇 |
1994年 | 863篇 |
1993年 | 662篇 |
1992年 | 631篇 |
1991年 | 518篇 |
1990年 | 440篇 |
1989年 | 366篇 |
1988年 | 247篇 |
1987年 | 199篇 |
1986年 | 181篇 |
1985年 | 172篇 |
1984年 | 136篇 |
1983年 | 137篇 |
1982年 | 125篇 |
1981年 | 84篇 |
1980年 | 56篇 |
1979年 | 35篇 |
1978年 | 15篇 |
1965年 | 15篇 |
1964年 | 18篇 |
1958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36例脑卒中后认知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8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给予对照组常规吞咽治疗及认知相关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Ⅰ、Ⅱ级所占比例均较治疗前升高,Ⅲ、Ⅳ、Ⅴ级所占比例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Ⅰ、Ⅱ级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Ⅲ、Ⅳ、Ⅴ级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认知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RNA腺苷脱氨酶1(ADAR1)与血清IFN-α的表达量,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30例SLE女性患者作为SLE组,选取同时期3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使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LE患者PBMCs中ADAR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IFN-α表达水平。收集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计算SLE活动指数(SLEDAI),用SPSS 21.0软件分析ADAR1与IFN-α表达水平、SLEDAI、补体3(C3)、补体4(C4)和24 h尿总蛋白(24 h UTP)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血清IFN-α[82.06(46.44,177.63)pg·mL~(-1)](P<0.01)和PBMCs中ADAR1[0.73(0.27,1.54)](P<0.05)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当血清IFN-α水平<260.0 pg·mL~(-1)时,SLE组PBMCs中ADAR1表达水平与IFN-α水平呈正相关(P<0.05),ADAR1表达水平与SLEDAI (P<0.01)及24 h UTP水平呈正相关(P<0.01),血清IFN-α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P<0.01),与C3呈负相关(P<0.05)。结论 SLE患者中异常表达的IFN-α可能参与调节ADAR1的表达,PBMCs中的ADAR1或可成为一个评估SLE疾病活动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全身放疗(TBI)联合大剂量环磷酰胺(CTX)为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在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接受auto-HSCT治疗的7例T-LBL患者的临床特点、造血重建、移植效果、复发及花费情况。结果 7例T-LBL患者,男4例,女3例,发病中位年龄22(15~54)岁,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4例,合并纵隔肿物5例,合并骨髓侵犯3例。诱导治疗后7例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健,粒系植入中位时间11(10~13)d,巨核系植入中位时间12(11~42)d。中位随访时间33(14~51)个月,1例患者复发死亡,其余6例均无病生存。结论以TBI联合大剂量CTX为预处理的auto-HSCT治疗化疗敏感的T-LBL具有良好的潜力,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比较含紫杉醇或多西他赛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辅助化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手术并接受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方案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资料,按含紫杉类药物的不同,分为紫杉醇组和多西他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25例,123例(28.94%)接受含紫杉醇方案化疗,302例(71.06%)接受含多西他赛方案化疗,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3.7个月。紫杉醇组和多西他赛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7%和90.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0%和94.8%,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早期TNBC患者,含紫杉醇与含多西他赛方案在辅助化疗效果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95.
996.
查阅相关文献,从针刺(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芒针)、灸法、针灸结合、针药结合及综合疗法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但存在取穴混乱、样本量少、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在今后研究中应针对上述问题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以甘草黄酮类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和药效作用,构建甘草黄酮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甘草的化学成分,把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50%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作为筛选条件,并根据分子结构筛选黄酮类成分;通过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提取作用靶点的基因名称,并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对靶点进行相关通路富集。最后用Cytoscape 3.2.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和"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筛选得到28个黄酮类活性成分,可作用于97个潜在靶点和61条相关通路,涉及抗肿瘤、抗炎、内分泌调节和氨基酸代谢等多个环节,预测结果得到文献印证。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验证了甘草黄酮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系统研究甘草活性成分药效作用及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8.
999.
热炎宁胶囊由蒲公英、虎杖、败酱和半枝莲4味药材经提取加工制备而成,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用于咽喉肿痛、急性咽炎、风热感冒、发热等症。目前对于热炎宁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仅限于薄层扫描法对大黄素的测定。由于野黄芩苷(scutellarin)为半枝莲抗菌消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研究实现了制剂中野黄芩苷的测定。另外,由于作为原料的中药材受地域、气候、采收季节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为使质量标准更加完善,因此同时作为内控指标对半枝莲药材也进行了测定,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专属、可靠的方法,优化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半枝莲中野黄芩苷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Cy-VP16-fTBI预处理方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长期疗效观察. 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例,异基因骨髓移植5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所有患者均予环磷酰胺(Cy)+依托泊苷(VP16)+标准分次全身放疗(fTBI)预处理方案.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活,白细胞、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第15(10~22)天和第20(10~65)天.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3例(19%),慢性GVHD(cGVHD)7例(43%).11例(68.75%)患者长期生存,中位生存期75(34~82)个月.6年总体生存率(OS)68.75%,其中第一次完全缓解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年OS为78.75%.6年复发率14.29%,移植满2 a后无患者复发. 结论 Cy-VP16-fTBI预处理方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其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aGVHD发生率较低,但cGVHD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发生率较高;其他毒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