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赵玉斌  肖颖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0):1382-1385
目的: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相关指标的改变与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发生后人体免疫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后的检测及预防方法.方法:采用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清开灵注射液过敏组(病例组)20例和清开灵注射液非过敏组(对照组)60例),分析各项免疫学指标IgE,IgG,IL-2,IL-4在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前后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清开灵注射液过敏组患者血清中的IgE,IgG,IL-2,IL-4均有明显升高(P<0.05);而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用药前后血清中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人体过敏反应可能为Ⅰ型过敏反应为主,IgE,IgG,IL-2,IL-4可以作为检测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临床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的肝细胞受体EphB4及其配体EphrinB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6例鼻咽癌组织标本及2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EphB4和EphrinB2的表达情况。结果136例鼻咽癌组织中EphB4、Ephrin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4%和63.2%,二者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EphB4gnEphrinB2蛋白的阳性表达分别与淋巴结转移、颅神经麻痹、颅底侵犯、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茎突前、后间隙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EphB4与EphrinB2蛋白的表达显著相关。结论EphB4、EphrinB2可能在鼻咽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有望成为判断鼻咽癌发生、发展、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EphA2和Ephri-1n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0例乳腺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30例乳腺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1%和59.23%;EphA2蛋白在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Ephrin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EphA2和EphrinA1蛋白阳性染色共同定位于大致相同的肿瘤区域和血管内皮细胞,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EphA2和EphrinA1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客观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可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84.
目的:对2种"鸡尾酒护理法"预防蟾酥注射液所致肿瘤患者静脉炎的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使用蟾酥注射液的病人分为4组,对照组、酚妥拉明组,山莨菪碱溶液外敷-酚妥拉明静脉滴注联合应用组、硫酸镁外敷-酚妥拉明静脉滴注联合应用组。各实验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对蟾酥注射液治疗后出现的静脉炎发生率、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进行对照观察与分析。结果:酚妥拉明组、鸡尾酒法1组,鸡尾酒法2组静脉炎发生率为分别为8%,8%,6%,静脉炎发生时间,3组分别为蟾酥注射液注射后的(22±4),(27±5),(28±7)h;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4.75±1.51),(3.27±1.02),(2.71±1.63),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4.25±1.36),(2.51±1.05),(2.19±1.13)d;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0%,静脉炎发生时间为应用蟾酥注射液后的(16±4)h,疼痛程度评分为(6.34±1.21),疼痛持续时间平均为(5.47±1.07)d。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鸡尾酒护理法"均能使蟾酥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疼痛持续时间缩短,疼痛程度减轻,明显优于酚妥拉明单独静脉滴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Smac和Ki-67在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7例肝外胆管癌组织、10例异型增生组织和5例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中Smac和Ki-67的表达.结果 Smac在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0%和85.2%,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Sma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Ki-67在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和81.5%,正常肝外胆管上皮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Smac和Ki-67在异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88,P=0.028).Smac和Ki-67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Smac和Ki-67参与了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凋亡和增殖失衡在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mac和Ki-67可能在异型增生向癌的恶性转化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综述了超微粉碎对中药化学成分溶出度及药理学的影响。中药超微粉碎后与原中药比较,可检测到的化学成分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有的量增加或降低;有的检测出现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却检测不到了。超微粉碎中药溶出成分的变化,也导致了药理学上的多向变化。如今超微粉碎中药不断被认可应用,提出其安全性问题的思考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7.
问与答     
问:A型超声诊断仪探查肝区时有时有小波多的故障,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排除?答:该仪在探查肝脏时,进波和出波之间应显示稀疏微波。若肝区间小波太多,会影响诊断的正确性。判断时,可用降低增益的办法使小波减小。若增益减小后灵敏度不足,从而影响肝出波的饱和时,即可断定为有故障。造成这类故障  相似文献   
88.
痛泻要方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化合物48/80(C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痛泻要方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及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和组胺释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痛泻要方组)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为13%,对照组为41%,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分别为(436.16±12.30)nmol/L和(78.31±3.28)nmol/L,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上清液组胺浓度分别为(98.41±7.23)nmol/L和(33.23±21.50)nmol/L,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C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痛泻要方是通过抑制肠道肥大细胞活化,从而减少其释放组胺等递质实现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3种方法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中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选择135例择期行普外科手术、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盲探下插入胃管,B组在普通喉镜辅助下插入胃管,C组在可视喉镜下置入胃管,每组45例。3组胃管放置前均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润滑。记录胃管置入的1次、2次、3次成功率及1次成功置入的时间、记录胃管置入后患者口咽部出血、胃管打结等不良情况。结果 3组病人成功置入胃管的1次、2次、3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成功置管时间,3组分别为(36.9±9.6)s、(25.0±8.0)s、(20.2±5.0)s,C组置管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C组分别有12例(26.7%),5例(11.1%),7例(15.6%)发生咽部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喉镜引导下放置胃管对病人咽部损伤小、成功率高、胃管置入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病理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行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22例肱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检查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儿骨折愈合良好,平均9周骨折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针道感染等发生;1例因术后过早、过度负重活动导致克氏针松动及骨折断端成角,再次手术后行Samfiento支具固定,术后12周骨折愈合;按照Conmanl-Murley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5.5%。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病理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对骨折愈合影响小、避免二次切开取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