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9 毫秒
281.
目的构建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的6 MV X射线局部照射Wistar大鼠,照射后第3、5、7、14天处死大鼠,取全长食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25、30 Gy照射后第3、5、7、14天大鼠食管的病理变化。观察不同照射组放射性射线照射后大鼠1~2周内每日进食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经25、30 Gy射线照射均未出现死亡,30 Gy组大鼠全部出现食管损伤,第7天时损伤程度最重,病理评分5.00±0.75、进食量为0 g,第14天时损伤程度减轻,进食量恢复至接近照射前。结论Wistar大鼠经6 MV X射线30 Gy剂量单次照射食管可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照射后第7天为急性损伤期理想观察时间,之后损伤逐渐减轻,第7~14天可选择时间作为愈合修复阶段的观测点。  相似文献   
282.
目的构建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观察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的6 MV X射线局部照射Wistar大鼠, 照射后第3、5、7、14天处死大鼠, 取全长食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 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25、30 Gy照射后第3、5、7、14天大鼠食管的病理变化。观察不同照射组放射性射线照射后大鼠1~2周内每日进食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经25、30 Gy射线照射均未出现死亡, 30 Gy组大鼠全部出现食管损伤, 第7天时损伤程度最重, 病理评分5.00±0.75、进食量为0 g, 第14天时损伤程度减轻, 进食量恢复至接近照射前。结论 Wistar大鼠经6 MV X射线30 Gy剂量单次照射食管可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 照射后第7天为急性损伤期理想观察时间, 之后损伤逐渐减轻, 第7~14天可选择时间作为愈合修复阶段的观测点。  相似文献   
283.
目的 探讨超声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行胆总管囊肿术后,因突然出现腹痛、呕吐、发热等梗阻相似症状而疑诊腹内疝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诊断将所有病例分为腹内疝组与非腹内疝组,对比两组间一般特征、临床表现、声像图特点是否存在可供鉴别的差异性,并对其实际诊断效能做出评价与比较。结果 共43例患儿满足条件构成样本队列:腹内疝组8例,内含既往采用经结肠前重构胆道者6例(占比75%);非腹内疝组35例。两组在一般特征(发病年龄、性别构成比、胆总管囊肿术后时间)、临床表现(发热、呕吐、腹痛)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像图特点中除“胆道是否扩张”(P=0.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胆枝肠襻梗阻”“十字交叉征”“漩涡征”)差异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6、0.036),其中以AUC表示的“胆枝肠襻梗阻”具体诊断效能为0.938,优于“十字交叉征”与“漩涡征”(P=0.018、0.001),对应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结论 “胆枝肠襻梗阻”作为特异度超声表现,可有效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腹内疝...  相似文献   
284.
目的 探讨防治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药的使用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应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9年1月至2020年10月。统计相关中药特性及使用频次,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药,功效以补虚为主,性味归经以温(含微温)性,甘味,脾、肝、肾、肺经为主;高频中药形成4个聚类方;强关联规则的药对为黄芪-白术、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结论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方药具有气血双补、脾肾同治的特点,组方中药以补虚药为主,药对以补气健脾、益气养血药相互配伍为主。该研究可为临床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