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tocellular carcinomaPH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发病比较隐袭,一旦发现即为中晚期。近十几年来,对于大多数不能切除的中晚期HCC以及手术后复发的HCC,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aef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使HCC非手术治疗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疗效瞩目。  相似文献   
22.
正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新发肿瘤病例将达2 000万,我国癌症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发病人数将上升至400万[1]。中医学历史悠久、对肿瘤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明确的疗效,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思维与现代医学方法有机的结合,是中国肿瘤防治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6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89年8月~2000年6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晚期胰腺癌6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组63例,均为住院病人。男39例,女24例,年龄29~82岁,平均59岁。随机分为3组,其中中药组25例,中药配合全身化疗组(化疗组)12例,中药配合动脉插管化疗组(介入组)26例。初次住院时主要症状和体征:上腹痛49例,左腰背痛27例,消瘦(体重下降≥2kg)37例,上腹肿块25例,黄疸30例,腹水16例,胸水5例,午后发热14例,多伴疲乏,纳差,舌质多淡暗或青紫。癌胚抗原(CEA)升高29例,均经B超或/和CT证实,其中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1例胰腺肿物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4.
内风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内风产生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和其致病特点,阐述了内风证的现代临床应用拓展、内风证的治则和内风证治疗中风药的应用,同时指出内风理论对中医的临床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养胃抗瘤冲剂对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和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的影响及在肿瘤转移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正常人和胃癌患者养胃抗瘤冲剂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的转录活性和调亡相关蛋白 (Fas/FasL)的表达变化。 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 ,凋亡相关蛋白Fas表达升高 ,与健康人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1) ,随着病情的进展 ,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养胃抗瘤冲剂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Ag -NORs升高、Fas表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养胃抗瘤冲剂可以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凋亡能力 ,对增殖能力则有增强作用 ,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和凋亡相关蛋白变化可以从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两方面评价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 ,在胃癌转移的临床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论"风"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恶性肿瘤转移的治疗是临床肿瘤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大多数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近代中西医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研究了肿瘤转移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作者认为“内风暗旋、肝风内动为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基本条件”,阐述了恶性肿瘤机体中“内风”的成因,以及“内风暗旋、肝风内动”造成肿瘤转移的病理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祛(熄)风法为恶性肿瘤和肿瘤转移中医治疗的基本大法,祛(熄)风药当为肿瘤辨证治疗用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肿瘤,但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且多伴有肝硬化和/或门静脉  相似文献   
28.
1临床资料本组70例为1995~1996年肿瘤科住院确诊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56岁,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2岁。病种分布:胃癌8例,乳腺癌9例,肺癌18例,食管癌4例。I朔8例,皿期23例,IV期12例;对照组3O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4岁,胃癌6例·乳腺癌5例,肺癌16例,食管癌4例。其中!期6例,N期17例,W期8例。按中医辨证,治疗组脾胃气虚12例,气血两虚6例,肺脾两虚12例,肝郁碑虚10例。对照组脾胃气虚8例,气血两虚9例,肺脾两虚5例…  相似文献   
29.
恶性肿瘤的形成有虚有实,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恶性肿瘤是虚实夹杂的复杂体,故治疗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恶性肿瘤治疗中,贺用和老师分为三期辨证论治,早期恶性肿瘤患者,认为身强体壮者,肿瘤发现初期,无明显虚象者,病程较短,邪实而正未虚,治疗以祛邪为主,治疗强调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中期,即经过多重放化疗、靶向的治疗,体质偏弱,病症明显,以扶正及祛邪为主,根据患者体质及症状特点亦有偏重;末期,以扶正为主,对于晚期不耐受放化疗、体质较弱情况下适合用,亦可佐以祛邪,以达阴阳平衡,使患者可以有质量的带瘤生存数年。贺用和老师提出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以经络作为传变通路,以痰瘀毒聚作为转移形成的病理因素,以内风旋动作为转移的动因,而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则是转移的根本原因。贺用和老师认为癌性疼痛的病机是经气不通,其肿瘤病理产物有气滞、血瘀、痰结、寒凝等因素,引起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病因多为寒邪之气,从寒论治,效果颇佳。贺用和老师认为调和脾胃法应贯穿恶性肿瘤治疗全过程,同时提倡药食同源,注重饮食调养。  相似文献   
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used to treat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in China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CM hold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cancer lies mainly in deficiency of vital qi, accumulation of cold, stagnation of qi, obstruction of phlegm, blood stasis, retention of toxic heat, and that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for cancer should be mainly to strengthen body resistance and restore normal function (mai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nourishing the kidney), to warm yang and disperse cold, to soothe the liver and regulate qi circulation, to resolve phlegm and dispel retained water,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to clear away heat and remove toxicity, to resolve hard mass and to treat malignant or poisoning diseases with poisonous dru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