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遴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早期诊断肝转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367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肿瘤家族史、是否合并肝炎肝硬化、有无合并肠梗阻、术前癌胚抗原(CEA)和CA19-9、原发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肿瘤侵及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19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发生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56例.占同期结直肠癌患者的15.3%。在发病年龄、是否有肠梗阻、是否有盆腔转移结节及肿瘤浸润深度方面,肝转移和无肝转移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结肠癌肝右叶转移瘤者明显多于左叶,而左侧结肠癌转移瘤多分布于全叶。当术前CEA大于22.1μg/L时,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增加。结论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与患者年龄、是否存在肠梗阻、盆腔有无转移及CEA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2.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治疗消化道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该科3年来对13例贲门失弛缓症、1例食管下段血管瘤、1例十二指肠腺瘤、2例乙状结肠息肉和1例乙状结肠癌实施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的临床经验。该组分别实施腹腔镜内镜联合食管下段贲门肌切开、胃底折叠(Dor)13例,其中1例同时实施肝左外叶血管瘤切除、胆囊切除;腹腔镜内镜联合食管下段血管瘤切除+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Toupet)+胆囊切除+阑尾切除1例;腹腔镜内镜联合十二指肠腺瘤切除1例;腹腔镜内镜联合乙状结肠切除1例;腹腔镜内镜联合乙状结肠部分肠壁切除1例;腹腔镜内镜联合乙状结肠癌根治术1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60~360min,术中出血5~40mL,术后8~24h下床活动,12~72h排气、拔胃管进流食,2~5d拔除引流管,6~14d出院。随诊1~36个月,病人术前症状消失,复查内镜肿物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治疗消化道疾病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等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53.
测序技术的出现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伟大变革,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结直肠癌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基因表达改变的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基因组、转录组、循环肿瘤DNA及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人类从更深层次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4.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一种新兴手术方式,其以远端直肠手术良好的视野显露和超低位保肛等优势得到认可和推广。目前国内外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均推荐直肠癌的治疗需要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决定。MDT已成为直肠癌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的制度性诊断与治疗模式。直肠癌TaTME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依赖MDT模式下术前影像学检查精准分层、复发危险度判断。规范的MDT术前评估、多学科研讨作出决策是TaTME获得规范化实施和合理推广的保障。同时,TaTME作为一种可能改善直肠肿瘤疗效的手术方式,使部分患者在基于影像学检查准确分期的基础上免去术前放化疗,从而调整外科手术在MDT模式中的地位,为优化直肠癌整体疗效和卫生经济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病人,按照日本《大肠癌诊疗规范》(第7版)进行淋巴结分站取材和病理学检查,分析阳性淋巴结分布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右半结肠癌肠旁、中间、中央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33.0%、18.3%、16.5%(P=0.005),肠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距离肿瘤<10 cm以内组织,但是>10 cm组织(1.7%)仍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T3~T4期病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T1~T2期(46.2% vs. 9.1%,P<0.05)。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4.7%,明显高于高分化癌(0)、中分化癌(36.0%),P<0.05,且分化程度越差更易出现肠旁及中央淋巴结转移。幽门下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3/115),且均为结肠肝曲癌。14.8%(17/115)的病人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结论 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于肠旁、中间、根部系膜组织,术中应常规清扫,结肠肝曲癌还应清扫幽门下淋巴结,CME有助于彻底清扫该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转运蛋白家族11成员1(SLC11A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下载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及临床数据,分析SLC11A1其在结直肠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分析其表达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的47例病人的资料。对病人临床病理学信息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47例病人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男女比1.8:1.0,随访时间18(2~72)个月。中位复发年龄59(34~83)岁, 中位复发间隔时间2年,21例(44.7%)病人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位生存时间为25(1~6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病理学分期、骶前复发治疗方式和R0切除与否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示,R0切除、原发肿瘤病理学分期Ⅰ/Ⅱ期、原发肿瘤术后无辅助治疗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直肠癌骶前复发病人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接受R0切除的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根治手术后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癌结节与肿瘤位置、分期、分化程度、错配修复状态、脉管癌栓、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癌结节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55...  相似文献   
59.
对于肿瘤位置过低、肿瘤明显外侵和骨盆过于狭小的患者,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E)依然是主要术式。APE腹部操作已明确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 )原则,但会阴操作原则尚未达成共识,其重要原因在于会阴部操作缺乏明确的解剖边界,以至于难以实现标准化。2014年,瑞典外科学家Holm教授基于会阴区筋膜、神经和血管组成的解剖边界,提出了直肠癌APE的术式分类新概念,将APE分为3类,即括约肌间APE、肛提肌外APE和坐骨肛管间APE。此新概念的提出,使APE术式分类更明确,解剖界标更清晰,更利于推广和标准化。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的诊治经验,对这3种术式分别加以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60.
患者女,17岁,“下腹部腹胀3个月,盆腔B超发现肿物2d”于2006年8月8日收入院。该患者于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满胀不适,未特殊诊治。入院前2d于外院行B超检查提示:下腹部盆腔混合性肿物。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月经规律。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5/60mmHg(1mmHg=0.133kPa)。一般状况好,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异常包块,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