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儿童特发性椎间盘钙化症(PIIVDC)又称为儿童椎间盘钙化症,该病在临床上较少见,目前国内外共报道约400余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代谢障碍、感染及创伤等因素有关,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位于髓核,可表现为单发盘状、团块或者多发样钙化,X线是最重要的诊断方式,其典型表现在中间部分或整个椎间盘可见椭圆形钙化。治疗上,以卧床休息、支具制动、牵引、口服止痛药等保守治疗为主,对于钙化灶突入椎管内或压迫脊髓时是否需手术治疗仍有争议。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仍有争议,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报告并分析16例ST-T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ST-T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进行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13例均具有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典型心电图表现.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无1例冠脉狭窄,确诊5例心肌桥患者同时伴高血压2例,伴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2例.结论:患者有持续ST-T改变,分析心电图特征,对于心电图无法鉴别的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桥.应作心脏彩超,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30~50岁无症状爱运动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T波倒置发生机制.方法 通过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观察10例30~50岁无症状爱运动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T波改变,分析改变原因及临床意义.结果 10例患者在运动或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心率明显增快,倒置T波均能恢复直立,10例行心脏彩超检查均未见畀常,2例行冠脉造影均未见冠脉狭窄.结论 其T波改变引起的原因为长期运动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致心肌复极异常导致T波改变.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 JAK2 V617F 突变及其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 ET 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 JAK2 V617F 点突变检测,实时定量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JAK2 V617F 检测突变负荷,分析 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90例ET 患者中,50例患者检出 JAK2 V617F 突变,突变率为55.6%。 JAK2 V617F 突变组红细胞计数[(4.67±0.89)×109/L 比(4.04±0.99)×109/L, P=0.003]、白细胞计数[(11.64±5.20)×109/L 比(9.11±4.11)×109/L, P=0.014]、血细胞比容[(0.41±0.07)比(0.36±0.07),P=0.005]均较野生型组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野生型组长[(13.18±1.63) s 比(12.02±1.24) s,P=0.000]。 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为(29.91±18.63)%,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与血常规之间未见相关性(均 P>0.05),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存在相关性(r=0.456,P=0.001)。结论 ET 患者存在较高的 JAK2 V617F 突变率,临床早期检测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可能对 ET 患者血管性事件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安络化纤丸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清HBV-DNA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更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安全性好,值得作为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适用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通过分析伴FUS/ERG融合基因急性白血病(AL)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人们对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和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患者中,1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另2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患者发病年龄轻(平均年龄13岁),外周血白细胞高;B-ALL患者完全缓解,停药3年后出现右侧睾丸T淋巴母细胞瘤;1例AML患儿确诊18天后死亡;另1例AML患者经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但出现新的白血病细胞克隆(CD34+ CD117-CD33+ CD64+ CD4+ CD45+++).结论 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的发病年龄相对年轻,见于除AML-M3以外的各型AL;白血病细胞负荷大,病情危重,疗效差,易复发,预后不良;FUS/ERG融合基因检测应作为初诊AL分子诊断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及可能的意义。方法:分别抽取22例儿童B-ALL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强的松(VDLP)方案化疗后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CD33+HLA-DR-/CD33+细胞比例、以及CD14+CD33+HLA-DR-和CD15+CD33+HLA-DR-两群MDSCs细胞比例的变化,统计分析B-AL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MDSCs的差异。结果:儿童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所占CD33+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单核细胞来源的CD14+CD33+HLA-DRMDSCs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粒细胞来源的CD15+CD33+HLA-DR- MDSCs比例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4)。结论:儿童B-ALL患者行VDL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明显下降,其低水平的MDSCs可能与化疗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正常建立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G10631A及C521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5—2019-05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静脉血样,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G10631A及G521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G10631A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672、10.172,P<0.05),脑梗死组患者C521T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665、22.118,P<0.05),G10631A的AA基因型、C521T的TT基因型可增加脑梗死发生率(OR=2.039、2.031,P<0.05)。脑梗死组患者A-T单体型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χ2=16.127,P<0.05),但脑梗死组G-C单体型出现频率低于对照组(χ2=17.368,P<0.05)。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G10631A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G521T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和A-T单体型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及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5月时间段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抽取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交叉双盲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对症遵医嘱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联合疼痛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采用VAS疼痛量表、HAMD量表及HAMA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心理情绪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VAS疼痛量表、HAMD量表及HAMA量表显示两组干预前各项数据无差异(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心理情绪评分数据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效果更佳,组间有差异(P 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54%、80.64%,组间有差异(P 0.05)。结论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心理联合疼痛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在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心理情绪,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