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IGF-1),为基因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前提。方法:实验于2005-04/06在上海基康生物公司实验室完成。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大鼠肝脏组织总RNA中提取并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全长cDNA,并将该基因连接克隆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以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1。结果:实验从大鼠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获取编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全序列cDNA。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cDNA真核表达质粒时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融合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并经酶切后DNA电泳鉴定及DNA测序证实。结论: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1成功,实验中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融合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3'端,并以编码柔软肽段的核苷酸连接,即保留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神经营养活性,又便于基因治疗中可检测到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2.
正食管型颈椎病是一种以吞咽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特殊类型颈椎病。1950年,Forestier等~([1])首次报道此类疾病并以"Forestier病"命名。1985年,国内学者赵定麟等~([2])以"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首次描述类似疾病。1992年中国首届颈椎外科研讨会将颈椎退变引起吞咽困难的颈椎疾病定义为食管型颈椎病。该病罕见,缺乏大宗病例报道,至今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科于2012年11月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钛质外科网(简称“钛网”)与自体髂骨块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恢复、维持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上的差异。方法:对59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22例行钛网植骨加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37例行自体髂骨块植入加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经9~18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钛网组及自体髂骨块组融合节段后高(HPB)和前凸Cobb角相对于术后即刻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钛网组及自体髂骨块组融合节段后高(HPB)和前凸Cobb角相对于术后3个月变化有显著性关(P<0.01)。但两组的D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维持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和前凸上钛网优于自体髂骨块,但在维持颈椎曲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骨科领域的常见损伤,患者伤残重、治疗难、预后差。SCI患者在漫长的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需要耗费巨大的社会资源,如何促进SCI修复一直是困扰脊柱外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的难题。SCI区疤痕形成阻碍神经轴突生长已获得公认。科学家们也发现随着对SCI修复的深入研究,不管采取何种修复方法和途径,始终要面对疤痕形成的问题。因此,解决疤痕形成阻碍神经轴突生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SCI区的疤痕形成主要由NG2细胞控制,NG2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胶质细胞类型,目前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分歧。本文就NG2影响SCI修复作用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仍存有肢体麻木、无力症状.但较术前明显减轻;1例术后出现饮水呛咳,给予对症性营养神经治疗后好转,3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切口延期愈合。X线示颈椎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满意,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虽然颈椎前路手术在国外已开展了40余年,但仍未设计出理想的椎间结构性支持物.既往的文献多报道应用自体骨作为支持物,目前自体骨作为结构性支持物仍为一项金标准.虽然自体骨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诸多问题:取髂骨有20%~30%的供区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神经损伤、腹部疝形成、髂骨骨折以及取骨区慢性疼痛[1、2];取腓骨并发症包括慢性供区疼痛、胫骨压缩性骨折、踝关节不稳[3、4].……  相似文献   
17.
颈椎疾病前路减压术后需要重建前柱结构。目前应用的前路植骨重建方法有结构骨植骨、内植物植骨、人工骨植骨。该文总结文献报道,比较各种重建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合理的前柱结构植骨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重组pEGFP-N1-IGF-1体内转基因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合酶及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影响,进一步探讨转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1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54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①生理盐水组(24只):采用脊髓内直接注射法,将2μL生理盐水 6μLTransfectamreagent共8μL注入T8~T10脊髓内,无下肢功能障碍者1周后按改良Nystr"m’s压迫法制作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压迫总质量35g,压迫时间5min)。②pEGFP-N1-IGF-1转基因组(24只):给药方法、部位、剂量以及造模方法与生理盐水组相同,但脊髓内注入6μLTransfectamreagent 2μg质粒pEGFP-N1-IGF-1。③正常组(6只):不损伤脊髓,不给药,作为正常对照。前2组损伤后1,4,8,24h、1,2周,取尾静脉血和损伤区域脊髓,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局部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结果:经补充后5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正常组为(305.4±52.0)μkat/L,其他2组在损伤后1~8h迅速升高,并于伤后24h达到高峰[pEGFP-N1-IGF-1转基因组:(522.6±60.3)μkat/L;生理盐水组:(757.0±83.7)μkat/L],其后逐渐降低,术后一两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EGFP-N1-IGF-1转基因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②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正常组为(72.5±17.3)μkat/g,其他2组在损伤后1~8h迅速升高,并于伤后24h达到高峰[pEGFP-N1-IGF-1转基因组:(140.2±24.2)μkat/g;生理盐水组:(207.2±36.8)μkat/g],其后逐渐降低,术后一两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EGFP-N1-IGF-1转基因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预处理能够有效地下调大鼠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特别是其可有效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从而减轻继发性损伤所致的神经组织的损害,侧面证明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构建重组大鼠pEGFP-N1-IGF-1基因表达质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IGF—1),为基因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前提。方法:实验于2005-04/06在上海基康生物公司实验室完成。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大鼠肝脏组织总RNA中提取并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全长cDNA,并将该基因连接克隆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以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1。结果:实验从大鼠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以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获取编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全序列cDNA。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cDNA真核表达质粒时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融合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基因,并经酶切后DNA电泳鉴定及DNA测序证实。结论: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1成功,实验中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融合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3’端,并以编码柔软肽段的核苷酸连接,即保留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神经营养活性,又便于基因治疗中可检测到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0.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制作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方法以6具新鲜人尸颈椎标本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N组)、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A组)和钛网(B组),A、B组附加颈前路钢板。分别测定轴向刚度、扭转刚度、颈椎整体运动范围等指标。结果轴向刚度值由小到大依次为N组、B组、A组(P〉0.05);扭转刚度由低到高分别为B组、A组、N组(P〈0.05);A组与N组相比,后伸、旋转位ROM较大,而前屈、侧屈位ROM较小(P〉0.05)。结论使用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可满足颈椎减压植骨术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