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正>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涉及诸多临床学科的综合学科,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学、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是医院临床医技检查中最重要的部分,涉及临床诸多专业医学知识,且其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目前已进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增强CT对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根据入组条件选择我中心就诊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进行研究。选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共纳入18例。平均年龄为31.3(18~48)岁,男9例,女9例。病变位于骶骨或骨盆9例(骶骨7例,髂骨和坐骨各1例),位于四肢骨9例(胫骨3例,桡骨2例,肱骨、股骨、尺骨和腓骨各1例)。采用CT强化率变化评价地诺单抗用药后肿瘤血运变化。用药前接受骨病灶部位增强CT检查,地诺单抗治疗3个月再次接受增强CT检查。计算病灶部位的CT强化率(同一检查部位增强后的CT值/平扫的CT值)并比较用药前后强化率的变化。结果用药前和用药后病灶平均强化率分别为2.08和1.40,用药后的CT强化率显著降低(P=0.000)。用药前和用药后病灶平均平扫CT值分别为45.7和84.8,平扫CT值显著升高(P=0.038)。骶骨或骨盆病例用药后病灶强化率降低至用药前的60.8%(P=0.000)。四肢骨病例用后病灶强化率降低至用药前的76.6%(P=0.042)。骶骨或骨盆病例比四肢骨病例的强化率降低更为显著(P=0.024)。结论地诺单抗治疗后,CT显示骶骨、骨盆和四肢骨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病变内血运均显著降低,骶骨和骨盆部位肿瘤血运降低更为明显,同时病变内新生骨形成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以往急性脑血管患者护理过程,归纳总结一套切实际的护理对策。结果:经过正确的护理方法,急性脑血管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急性脑血管治疗,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4.
刘巍峰  牛晓辉  张清  徐海荣  郝林  丁易  袁润英  陈大福 《山东医药》2011,51(40):22-24,F0003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ZOL)单药在体内对入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明确ZOL联合DOX化疗治疗骨肉瘤的疗效。方法入骨肉瘤细胞株OS-732复苏后体外培养传代备用。48只SPF级BALB/c雌性裸鼠备用。运用组织块接种法于裸鼠右腋后皮下成瘤,实验分为6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DOX组,ZOL低、中、高剂量组,DOX+ZOL组。根据肿瘤倍增体积和瘤重得出抑瘤率,按照金氏公式计算Q值明确两种药物对抑制肿瘤的相互作用关系。免疫组化Ⅷ因子评价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Tunel凋亡细胞计数。结果DOX组、ZOL低剂量组、ZOL中剂量组、ZOL高剂量组、DOX+ZOL组抑瘤率分别为43.01%、16.83%、23.88%、6.66%、49.55%,Q值为0.87,显示二者效应为单纯相加;DOX组、DOX+ZOL组凋亡指数、MVD与NS组有统计学差异,但DOX组与DOX+ZOL组间无差异。结论对于人骨肉瘤OS-732皮下移植裸鼠模型,ZOL单药干预抑瘤作用不显著;ZOL与DOX联合用药在本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往临床多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但其检查费用高,且为创伤性检查,患者常难以接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因其扫描速度快,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无创伤性和并发症少且检查费用相对较  相似文献   
26.
金韬  刘巍峰  邓志平 《中国肿瘤》2013,22(11):935-938
[目的]分析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1958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66例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病理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366例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男性221例,女性145例;发病年龄多见20~60岁。较多见为软骨肉瘤(215例)及骨肉瘤(69例)。髂骨为骨盆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其次为髋臼周围。[结论]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于60岁以下人群,髂骨及髋臼周围为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在肢体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8月-2007年12月就诊于我院骨肿瘤科22例肢体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0~73岁,平均50.1岁;发病部位足底14例,足背1例,第二足趾1例,拇指甲下2例,腹股沟、大腿、膝部软组织各1例,胫骨1例.按照AJCC外科分期,Ⅱ期8例,Ⅲ期12例,Ⅳ期2例.保肢14例,截肢(趾)8例;保肢病例中局部切除后采用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重建10例,胫骨病变1例采用瘤段截除、人工关节置换术.外科边界:边缘切除4例,广泛切除14例,根治性切除4例.二期行区域淋巴结清扫14例.术后辅助达卡巴嗪化疗6例(同时加用放疗1例),干扰素和白介素生物治疗13例,中医药辅助治疗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例,随访时间3-9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2个月.结果 Ⅱ期患者8例中1例术后91个月局部复发,1例随访19个月后出现骨转移,1例术后12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均再次行手术治疗;余5例随访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Ⅲ期患者12例均行淋巴结清扫术,2例随访肺转移死亡,4例失访,余6例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Ⅳ期患者2例,1例术后3个月因肺转移死亡.最终完整随访资料的17例患者中13例随诊无进展生存,原病灶局部无复发,植皮或转移皮瓣均成活或经过二期处理后愈合良好.结论 肢体黑色素瘤手术治疗后局部肿瘤可得到良好控制,并为肿瘤的综合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为获得足够量的膜糖蛋白,以便于对不同HIV分离株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法从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HXB2分离株原病毒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HXB2中克隆了两段膜糖蛋白基因(ENV)片段。以酵母穿梭诱导表达质粒pYES2为载体,构建了两个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pYENV1和pYENV2;进一步利用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β-lacZ)构建了HIV-1膜外糖蛋白DNA片段与β-lacZ基因的融合表达质粒。将此3种质粒分别转化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BJ1991,得到的转化子经半乳糖诱导表达后进行菌体全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克隆的基因片段在酿酒酵母中产生了分子质量为50×103的特异性诱导蛋白;对含此融合表达质粒的酵母转化子半乳糖诱导后表达产物的免疫检测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融合表达产物具有和HIV-1阳性血清抗体反应的抗原性。结论可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直接指示抗原片段的表达;为表达的膜糖蛋白片段的进一步分离纯化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自溶症患者的相关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前就诊于我院的骨自溶症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6例,男女比例为4∶2。中位发病年龄为23.5(14~33)岁。发病部位:肩胛带周围3例、骨盆周围3例。4例因局部疼痛就诊、另2例则在外伤后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病灶。影像学表现均为进行性的局部骨组织溶解消失,病灶与正常骨边界清晰,不伴软组织肿块。镜下可见丰富的薄壁脉管样结构,缺乏细胞异型性。2例未接受任何治疗,其中1例失访,另1例随访3年,疾病不断进展。2例就诊于我院前,在外院行刮除植骨。4例接受双膦酸盐治疗,其中治疗时间超过2年的1例,病变已稳定;其余3例治疗尚未结束,但平均随访9.3个月,病变进展减缓。结论骨自溶症为罕见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双膦酸盐治疗有助于促进病灶稳定。  相似文献   
30.
51例外伤后迁延性骨髓炎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后迁延性骨髓炎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患者再次进行手术,A组36例采取彻底病灶清除、去除原内固定,用外固定支架固定;B组15例采取彻底病灶清除、保留原内固定.对于组织缺损骨外露,A、B组均采用转移皮瓣,并加以双管灌洗引流.结果 A组愈合优良34例,优良率94.4%,B组愈合优良10例,优良率6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外伤后迁延性骨髓炎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去除原有内固定后,改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辅以灌洗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