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22篇
  免费   4030篇
  国内免费   2606篇
耳鼻咽喉   372篇
儿科学   869篇
妇产科学   261篇
基础医学   2508篇
口腔科学   790篇
临床医学   5605篇
内科学   3797篇
皮肤病学   424篇
神经病学   720篇
特种医学   1669篇
外科学   4039篇
综合类   11792篇
现状与发展   18篇
预防医学   4692篇
眼科学   371篇
药学   5054篇
  47篇
中国医学   4032篇
肿瘤学   1898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511篇
  2022年   1212篇
  2021年   1537篇
  2020年   1450篇
  2019年   732篇
  2018年   809篇
  2017年   1140篇
  2016年   867篇
  2015年   1498篇
  2014年   2046篇
  2013年   2620篇
  2012年   3912篇
  2011年   4039篇
  2010年   3842篇
  2009年   3410篇
  2008年   3656篇
  2007年   3439篇
  2006年   3054篇
  2005年   2359篇
  2004年   1688篇
  2003年   1285篇
  2002年   1142篇
  2001年   1036篇
  2000年   783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91.
??OBJECTIVE To develop on-lin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biochemical detection (HPLC-BCD) methods to screen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Ginkgo biloba extract for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Radical scavengers and AchE inhibitors in G.biloba leave extract were screened by HPLC-UV-DPPH/ABTS and HPLC-UV-AchE methods, respectively. The stability and repeatability of the on-line HPLC-UV-AchE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galanthamine as a positive reference.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in the extract were identified b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linear ion trap/orbi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UPLC-LTQ/orbitrap MS) method. RESULTS Fourteen antioxidants in G.biloba extract were detected by the HPLC-UV-DPPH/ABTS method, while three AchE inhibitors were found by the HPLC-UV-AchE method. The three AchE inhibitors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by UPLC-LTQ/orbitrap MS as 4-O-beta-glucopyranosyl-cis-coumaric acid?? ginkgolide A and 3-O-[2-O-(β-D-Glucosyl)-α-L-rhamnosyl]querceti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on-line HPLC-BCD method shows high sensitivity, good repeatability and stability. It can be used to screen antioxidants and AchE inhibitors in G. biloba extract. This will provide an effective, quick and convenient analysis tool to quickly find bio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for treating rel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992.
分析新形势下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提出三大举措即构建合理管理体系;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管理体系、护理管理主体和客体三者密切配合.从宏观及微观角度防范各类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医患安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了解盐城市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饮食行为差异,为进行相关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盐城市四所院校1 28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相关饮食行为,按是否独生子女分为两组.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大学生中体重过低、超重、肥胖的百分比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两组在体型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独生子女中常吃早餐的百分比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常喝汽水饮料、牛奶,常吃西式快餐、路边摊以及挑食偏食的百分比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相关分析显示,男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因素与常吃早餐呈负相关(P<0.01),与常喝汽水饮料、牛奶,常吃西式快餐呈正相关(P<0.05);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因素与常吃方便面呈负相关(P<0.05),与常喝牛奶,常吃西式快餐、路边摊以及挑食偏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具有更多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在营养教育时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比较接受院前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站收治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将126例患者分为治疗无效组(包括死亡、病情恶化)和治疗有效组(包括病情稳定、症状缓解)进行分析,比较各组中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基础疾病(3个以上)、有无并发症、发病致救治时间。结果治疗有效组97例(其中病情稳定82例,病情缓解15例),治疗无效组29例(其中死亡5例、病情恶化24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74/23和22/7(P=0.84),中青年和老年人比例分别为治疗有效组为26/71,治疗无效组为2/27(P=0.04),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和无基础疾病者比例分别为25/72和23/6(P<0.01),存在并发症者和无并发症者分别为17/80和24/5(P<0.01),发病致救治的时间分别为(82.3±8.1)min和(172.5±32.6)min(P<0.01)。我站AMI抢救成功率为76.98%。结论高龄、存在基础疾病、早期出现并发症及就诊时间长短是AMI院外急救的成功危险因素,如能控制以上各因素,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568株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半自动细菌鉴定仪ATB Expression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10年标准进行判读。结果 568株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和痰液标本,分别占34.0%和28.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在8.9%~56.8%,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60.9%~84.3%。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应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参白解毒方(SBJDF)抑制结直肠癌(CRC)细胞HCT116增殖的药效及机制。方法 利用参白解毒方(0、0.25、0.5、1、2、4 g·L-1)处理HCT116细胞48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组、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形态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C-1探针检测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HCT116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参白解毒方对细胞周期,抗凋亡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参白解毒方有效抑制HCT116细胞活力,引起细胞形态改变,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2、4 g·L-1)组诱导HCT116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2、4 g·L-1)组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A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4 g·L-1)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2、4 g·L-1)组课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并下调抗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l蛋白(Bcl-xl)表达(P<0.05,P<0.01),降低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2、4 g·L-1)组可下调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κB激酶α(IKKα)、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p65蛋白(p-p65)的表达(P<0.05,P<0.01)。结论 参白解毒方有效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HCT116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大鼠血浆中蔓藤碱乙和胡蔓藤碱丁的UPLC-MS/MS法,并研究大鼠口服和舌下静脉给药方式下胡蔓藤碱乙和胡蔓藤碱丁的药动学差异。方法 大鼠分别灌胃和舌下静脉注射蔓藤碱乙和胡蔓藤碱丁,在一定时间内取血,离心获得血清;士的宁为内标,通过UPLC-MS/MS来测定血清中蔓藤碱乙和胡蔓藤碱丁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经灌胃给药5 mg·kg–1,胡蔓藤碱乙的t1/2为(5.7±1.2) h,AUC(0-t)为(59.6±20.1) ng·h·mL–1,CL/F为(89.1±30.5) L·h–1·kg–1Cmax为(18.3±5.3) ng·mL–1;经舌下静脉给药1 mg·kg–1后,胡蔓藤碱乙的t1/2为(1.5±0.3) h,AUC(0-t)为(140.2±37.4) ng·h·mL–1,CL为(7.6±2.3) L·h–1·kg–1Cmax为(114.9±36.0) ng·mL–1。经灌胃给药5 mg·kg–1,胡蔓藤碱丁的t1/2为(4.7±4.1) h,AUC(0-t)为(44.3±5.1) ng·h·mL–1,CL/F为(100.3±11.7) L·h–1·kg–1Cmax为(13.0±4.0) ng·mL–1;经舌下静脉给药0.1 mg·kg–1后,胡蔓藤碱丁的t1/2为(1.1±0.4) h,AUC(0-t)为(72.9±19.1) ng·h·mL–1,CL为(1.4±0.4) L·h-1·kg–1Cmax为(43.7±6.8) ng·mL–1。胡蔓藤碱乙的生物利用度为8.5%;胡蔓藤碱丁的生物利用度为1.2%。结论 胡蔓藤碱乙、胡蔓藤碱丁吸收迅速,半衰期较短。  相似文献   
998.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而其中的耐多药结核已成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巨大挑战之一。贝达喹啉(bedaquiline)作为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的首个治疗耐多药结核病药物,必将在结核病防治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本文依据最新文献报道,从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新药贝达喹啉在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方面的优缺点,对其合成路线进行了评述,最后对该药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 探讨颌面部中、小手术后合理有效的创腔引流方式.方法 将80例颌面部中、小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橡皮条引流组(A组)和负压引流组(B组),每组40例,观察术后创腔积液、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B组术后引流量,分析比较两种引流方式对患者术后外观和护理影响.结果 B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占总引流量的83.57%,第2~3天占16.43%.A组患者术后创面敷料渗透,甚至渗透患者衣物,而B组术后创面清洁,便于术后护理.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渗出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 颌面部中、小手术术后应用负压引流比橡皮条引流具有保持创面清洁、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