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10篇
  免费   6436篇
  国内免费   4346篇
耳鼻咽喉   863篇
儿科学   819篇
妇产科学   468篇
基础医学   7265篇
口腔科学   1205篇
临床医学   7842篇
内科学   8993篇
皮肤病学   824篇
神经病学   2936篇
特种医学   35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9361篇
综合类   15511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6025篇
眼科学   1329篇
药学   7843篇
  63篇
中国医学   4838篇
肿瘤学   5060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671篇
  2022年   1560篇
  2021年   2742篇
  2020年   2186篇
  2019年   1791篇
  2018年   1910篇
  2017年   2087篇
  2016年   2013篇
  2015年   3216篇
  2014年   4109篇
  2013年   4620篇
  2012年   6740篇
  2011年   6891篇
  2010年   5610篇
  2009年   4834篇
  2008年   5311篇
  2007年   5143篇
  2006年   4703篇
  2005年   3969篇
  2004年   3023篇
  2003年   2907篇
  2002年   2567篇
  2001年   1861篇
  2000年   1215篇
  1999年   710篇
  1998年   393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291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HAb18G/CD147刺激人肝癌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建利  姚西英  周筠  黄勇  张阳  陈志南 《肿瘤》2004,24(6):534-537
目的探讨HAb18G/CD147诱导肝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分泌和活化的机制.方法应用明胶酶谱分析方法观察HAb18G/CD147分子及其细胞内、外片段高表达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分泌MMP(MMP-2和MMP-9)及其活化的影响,以及细胞内Ca2 信号调控在此过程的作用.结果HAb18G/CD147分子的高表达明显诱导MMP-2和MMP-9的分泌和活化,分泌总量升高(30.45±3.41)%(P<0.01),而细胞内、外各片段的表达均不能有效刺激MMP的分泌与活化.细胞内Ca2 库释放诱导剂Thapsigargin(Tg)在未转染7721细胞可有效诱导MMP-2和MMP-9的分泌与活化,较对照组升高(58.63±31.04)%(P<0.05),其诱导作用可受到细胞内Ca2 调节抑制剂S-亚硝基-乙酰青霉胺(S-nitroso-N-acetylpenicillamine,SNAP)的明显抑制,而HAb18G/CD147的高表达则抑制了以上细胞内Ca2 信号通路对MMP分泌和活化的调节作用,使转染的T7721细胞MMP的分泌与活化始终处于高水平稳定状态.结论全长的HAb18G/CD147分子可通过抑制细胞内Ca2 信号调控通路诱导肝癌细胞稳定高表达和活化MMP.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了解近年来老年直肠癌临床特征及治疗的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313例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对比第一个5年和第二个5年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变迁。结果发病年龄后延,误诊率降低,早期病例增多;Dixon手术增多,辅助治疗由简单变为综合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术后的复发率明显减低。结论 老年直肠癌发病年龄后延,误诊率降低,早期病例逐渐增多;治疗上更趋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993.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自体与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治疗白血病和非霍杰金氏淋巴瘤 (NHL)的疗效和移植相关死亡。方法  2 2 2例白血病和NHL中 ,112例接受自体HSCT、110例接受异体HSCT ,其中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和 36例NHL均为自体HSCT。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 :14 9例TBI +Cy、2 3例改良Bucy、5 0例MACC方案。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 ,在自体与异体移植后白细胞>1.0×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的时间 ,二组分别为 (14 .3± 6 .1)d和 (17.8± 9.2 )d与 (15 .1±4 .6 )d和 (19.6± 10 .3)d ,二组比较造血重建时间无差异 (P >0 .0 1)。非M3 白血病自体与异体移植后 5年估计无病生存率为 (5 2 .0± 5 .8) %和 (6 2 .4± 6 .2 ) %、复发率为 (44 .7%和 14 .5 % ) ,M3 白血病自体移植无病生存率 (93.6± 4 .4 ) %、复发率 5 .3% ,NHL自体移植无病生存率 (6 6 .3± 8.0 ) %、复发率 2 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2 (COX 2 ) ,Ⅱ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基因蛋白在食管癌上的表达以及与食管癌的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 6 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上COX 2、iNOS的蛋白表达量 (用荧光指数FI表示 )。结果 COX 2、iNOS在低分化型 (G3)鳞癌上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分化型 (G1、G2 )鳞癌 (其P值分别为 0 .0 0 0 1、0 .0 385 ) ;二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这两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强弱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COX 2、iNOS的表达强弱与食管癌的分化密切相关 ;COX 2与i NOS在促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互相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观察高表达的p73基因对肺腺癌细胞生长曲线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探讨高表达 p73基因在肺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 将 p73α、p73 β以脂质体法转染A5 49细胞、H12 99细胞 ,采用细胞计数法绘制转染前后两种细胞生长曲线 ,RT PCR法半定量分析转染前后两种细胞中VEGF、bFGFmRNA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转染p73基因后 ,A5 49细胞、H12 9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VEGF、bFGFmRNA表达水平下降 ,较未转染 p73基因的细胞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中 p73 β对VEGF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P <0 .0 1)。 结论 高表达的 p73基因能够抑制肺腺癌细胞生长 ,降低肺腺癌细胞中VEGF、bFGFmRNA表达水平 ,提示高表达的 p73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人肺腺癌VEGF和bFGF基因表达 ,从而起到一个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new prognostic information gained by analyzing the co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and cyclooxygenase-2 (COX-2)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EXPERIMENTAL DESIGN: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stage IIB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who underwent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between 1993 and 1996, we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immunoreactivities for EGFR and COX-2 in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a). the EGFR-negative/COX-2-negative group (n = 11); (b). the EGFR-negative/COX-2-positive group (n = 8); (c). the EGFR-positive/COX-2-negative group (n = 27); and (d). the EGFR-positive/COX-2-positive group (n = 22). The clinical features, patterns of treatment failure, and survival data in the four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ositive immunoreactivity for EGFR and COX-2 was observed in 49 of 68 (72%) and 19 of 68 (28%), respectively. However, no strong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levels of EGFR and COX-2 immunopositivity (R(2) = 0.05, P = 0.07). Patients in the EGFR-positive/COX-2-positive group had a higher likelihood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 0.02). Of the patients in the four groups, patients positive for both oncoproteins were found to have the worst prognosis with an overall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of 55% compared with 91% for the EGFR-negative/COX-2-negative patients, 88% for the EGFR-negative/COX-2-positive patients, and 69% for the EGFR-positive/COX-2-negative patients (P = 0.05, log-rank test). In addition, the synchronous coexpression of the EGFR and COX-2 oncoproteins was found to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relative risk = 4.0, P = 0.03). CONCLUSIONS: Given these observat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coexpression of EGFR and COX-2 immunoreactivity may be used as a potent molecular risk factor for predicting the poor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stage IIB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乳腺癌针吸细胞学(FNAC)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1326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并与323例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对比。结果本组 FNAC 诊断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7.3%,假阳性率为2.7%,假阴性率为2.9%,诊断符合为97.2%。结论乳腺肿块 FNAC 检查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的诊断方法。文中对影响 FNAC 诊断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复方藤梨根制剂上调PG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复方藤梨根制剂对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PG)的生长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体外观察不同浓度复方藤梨根制剂对PG细胞的杀伤作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用药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GJIC)的变化。结果:4个浓度的复方藤梨根制剂对PG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定浓度的复方藤梨根制剂能上调GJIC。结论:复方藤梨根制对PG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 探讨银环蛇毒素及其若干组分在体外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银环蛇粗毒,应用MTT法、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等研究毒素对K562细胞株的凋亡作用。结果 除Ⅳ峰毒素外,银环蛇粗毒及分离的部分组分IV峰、Ⅶ峰和Ⅷ峰等毒素的荧光显微图末见特征性的凋亡小体,DNA含量分布组方图中的二倍体峰前末见Gl细胞群。结论 银环蛇毒对K562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并非是细胞凋亡作用,而是致细胞坏死,而粗毒中的某些组分可能具有促K562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