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多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发病率为1.7%~10.0%[1].目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是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加重的患者[2].  相似文献   
22.
关节镜下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手术技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ACL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ACL。将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对折成长约8.5cm的4股,在距两端2.5cm处分别用可吸收线编织捆绑缝合,导入股骨与胫骨隧道,屈膝90°两端以挤压螺钉固定于隧道内,重建ACL。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前抽屉试验15例阴性,1例I度,2例Ⅱ度,Lachman试验术后16例≤I度,1例Ⅱ度,1例Ⅲ度,16例轴移试验阴性或I度,2例Ⅱ度,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6.5分,Tegner运动评级术后平均5.5级。结论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4股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ACL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重建ACL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治疗方法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16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行骨折复位,屈膝30°~60°,用一根钢丝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部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得分85~100分,平均得分94.5分.结论 关节镜监视下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此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24.
我院自1993年以来,对44例有显著伤人、毁物、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病病人进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术后经3个月~5年随访,近、远期靶症状控制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组44例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术前均经精神科系统的药物及电休克等治疗3年以上,且难以控制其伤人、毁物、攻击行为。本文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16~70岁,平均31.2岁;病程3~32年,平均11.2年;住院2~12次,平均4.2次;精神分裂症29例,癫疒间伴精神障碍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7例(双相3例,单纯…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后路脊柱内窥镜经单侧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的同时进行双侧黄韧带切除,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特点和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8月应用后路脊柱内窥镜系统单侧后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3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53例中42例获得随访,按Nakai标准评定其疗效.结果 53例共建立71个工作通道,18例中央型钙化巨大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用双侧通道手术,每工作通道手术时间3 5~150min,平均65min.术中出血30~180ml,平均55m1.4 2例获3~1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个月.疗效按Nakai标准评定,其中优28例,良20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9 0.5%.结论 后路脊柱内窥镜经单侧椎板间隙入路行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术安全可行,扩大了脊柱内窥镜的适应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6.
【摘要】 目的:提出一个新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测量参数:骶骨骨盆角(sacral pelvic angle,SPA),探讨SPA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将脊柱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中点至骶骨后上角的连线(PR线)与骶骨终板垂线的夹角定义为SPA。从几何学上观测SPA与骨盆角(PA)、骶骨倾斜角(SS)之间的关系。在111例(女56例,男55例)成人志愿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SPA及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SP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指数(PI)、矢状面垂轴(SVA)、脊柱骶骨角(SSA)、PA、PR-S1(pelvic morphology)、总腰-骨盆前凸角(total lumbopelvic lordosis,PR-T1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从111例志愿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中随机抽取80例,由2位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分别测量SPA 5次,间隔1个月后再次分别测量SPA 5次,取平均值,采用变异系数(CV)评价SPA指标稳定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o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观测者间和两次测量间的一致性。结果:SPA=PA+SS=90°- PR-S1。SPA与PI、PR-S1、PA、PT、SS、SSA呈显著性正相关(r=0.994,1.000,0.482,0.538,0.699,0.465,P均<0.05),与LL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2,P<0.05)。SPA前后两次测量的CV分别为0.0023±0.02及0.0085±0.053,观测者间ICC分别为0.99,P<0.01及0.97,P<0.01,两次测量间ICC为0.99,P<0.01。结论:SPA是一个解剖学常数,SPA=PA+SS;SPA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SPA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同PI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接近,可作为评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参数。  相似文献   
27.
CT引导下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ecutaneous Cervical Disc Nucleoplasty.PCDN)是继化学溶核、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后的又一微创技术.本院于2003年7月~2005年4月应用该技术在CT引导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合并侧隐窝狭窄的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0例合并侧隐窝狭窄的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显微内镜及自制器械行髓核摘除术和侧隐窝扩大减压术的切口选取和手术技巧。其步骤如下:①选取切口:双间隙病变于两间隙中间取切口;3间隙病变者于中间病变间隙取切口。②建立与病变间隙相对应的工作通道。③髓核的摘除。④术中自制器械的应用。结果连续双间隙突出34例,间隔间隙突出2例,连续三间隙突出14例。5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按Nakai评定标准,优34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4.0%(47/50)。结论后路MED治疗合并侧隐窝狭窄的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刨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的特点,是目前该类疾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9.
脊柱内窥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创手术是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显微椎间盘镜是传统开窗和内窥镜相结合的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的特点。我院于2003年9月 ̄2005年5月应用美国安捷公司生产的后路脊柱内窥镜系统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9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7例,男108例,女89例,年龄25 ̄84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 ̄15年,平均55个月,两节段突出190例,三节段突出7例,其中L3-4及L4-5双节段突出13例,L4-5及L5-S1双节段突出177例,L3-4,L4-5,L5-S1三节段突出7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观察到椎管后方的膜椎韧带绷紧,硬膜囊变形,脊髓以及神经根发生移位。结论:膜椎韧带牵拉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切断膜椎韧带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