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8岁,因"右胫腓骨骨折术后踝部及足趾屈曲畸形及功能障碍16个月"入院. 患者于2007年3月2日因"摔伤右小腿疼痛活动受限1h"入住外院.  相似文献   
12.
可注射性骨组织工程兼组织工程和微创外科的理论和技术,具有非侵害或微创修复骨缺损或畸形的优点,并已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细胞在体内发挥成骨作用,有赖于与适宜的载体结合,既可防止流失,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微环境。可注射载体除满足一般组织工程载体的要求外,还应满足:(1)体外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通过穿刺或注射针头;植人体内能很好的固定于缺陷部位,阻止细胞迁移出移植区;(2)有可靠的成骨效应,最好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3)工艺简单,易消毒、保存和操作等。如何获得可靠的载体是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7例骨折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及骨缺损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ll~50岁,平均34.7岁.骨不连部位:胫骨10例,股骨5例,肱骨2例;骨不连时间8~21个月,平均16.3个月;既往接受手术次数1~3次,平均1.6次;骨缺损长度2.5~11.0 cm,平均3.5 cm.采用短缩加压结合延长和骨节段延长转位两种外固定基本方法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情况.结果 17例骨不连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21个月,平均5.2个月.12例伴有肢体短缩的骨不连并骨缺损患者同期或二期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平均骨延长4.8 cm,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5.2个月,骨愈合指数平均32 d/cm.结论 采用外固定技术治疗难治性骨不连并骨缺损,其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干骺端截骨延长有效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平衡并可早期下地活动,可视为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生物学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4.
骨缺损的外科重建是对矫形外科医师的一大挑战.Ilizarov于1989年提出骨段转移(bone transport,BT),也译成"骨转位、骨搬移、骨输送"等,是一种不植骨而用骨外固定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方法,迅速受到推崇并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1].  相似文献   
15.
张懿  胡丽娟  黄若昆 《全科护理》2013,(32):2995-2996
[目的]探讨应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康复训练和饮食护理.[方法]对28例伴有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人实施心理、饮食护理和康复训练.[结果]19例病人获得随访,病人疗效满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方法可靠,早期康复训练和合理饮食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及观察近交系版纳小耳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修复日本大耳兔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c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作为实验组,将版纳猪皮质骨脱脂、脱蛋白处理,消毒后与MSCs在体外联合培养,并加入BMP后植入骨缺损区,右侧作为对照组,骨缺损区单纯用脱脂、脱蛋白处理后的皮质骨植入。另5只兔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矿密度接近正常,实验后4、8、12周各移植区骨矿密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C:P〈0.05,BMDIP〈0.01);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复合MSCs及BMP治疗骨缺损效果满意,经处理的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是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为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钻孔导板建立的腓骨通道用于韧带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l0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资料,男4例,女11例;年龄18~42岁,平均26.3岁。均采用3D打印个体化钻孔导板建立腓骨通道,通过腓骨通道进行韧带解剖重建。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随访。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47.1±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3±4.7)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8±1.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优良11例,可4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化钻孔导板建立腓骨通道用于重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韧带时可以精准化、个性化,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scribe the fracture patterns and early results of operations of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 through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Method]This study consisted of 14 cases,10 males and 4 females with the mean age of 47 years(range,28-63 years).The causes were traffic accident in 2,falling in 6 and sprain injuries in 6 cases.The duration from injury to operation was 7-14 days.Including 12 cases combined with distal fibula fracture and3 cases with medial malleolus fracture.There were 3 posterior dislocation fracture.All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Result]A consistent fracture pattern was identified with a primary,inferiorly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 that likely occur through a combined rotational and axial load mechanism.The average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26(range,24-37)months.The postoperation average of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 score(AOFAS)was 92points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before operation.Anatomical reduction were obtained in all cases.Two complications(1wound superficial infection and 1 su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were all managed nonoperatively.[Conclusion]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 form a consistent pattern.They can be successfully managed through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with direct reduction and buttress fixation of articular fragments.  相似文献   
19.
20.
正2010年1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26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科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63岁。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4例,旋前外旋型1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 h~2 d,受伤至手术时间6~12 d。1.2治疗方法患者抬高患肢并制动,予20%甘露醇脱水消肿,待皮肤出现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