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226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68篇
  2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目的:通过针刺SD大鼠单个腧穴和双腧穴热水甩尾痛阈值的观察和分析,探讨针刺腧穴的组方,对大鼠针刺镇痛模型的作用,为深入研究临床针刺用穴处方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条件。方法:分别单针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和双针同时针刺"后三里"+"后三里"、"后三里"+"关元"等腧穴,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量大鼠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针刺后(10.0680±0.440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3511±0.1860)针刺后(7.5133±0.2615)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2167±0.3513)针刺后(10.5850±0.608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0±0.3061)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2)单针针刺"后三里"针刺后(9.8293±0.3469)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5455);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7579);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2436);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420);(3)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痛阈值(5.2167±0.351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1308±0.5036)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1279);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6429±0.325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5.6601±0.5129)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970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6590±0.5227)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P=0.0267);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1±0.3061)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4014±0.6112)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44)。结论:(1)本实验中,单针、双针针刺前后痛阈值都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2)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显示出一定的差异。(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两者的针刺效应作用时程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2.
目的:分析防旋股骨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同效果,旨在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建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于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1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FNA治疗组60例和DHS治疗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7%,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1±2.7)d,不良反应发生率6.7%,与DHS组数据比较,经统计软件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FNA与DHS均能够有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A恢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60膝),所有患者选择OxfordⅢ单髁系统给予临床治疗。其中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随访,男20例(20膝),女40例(40膝),年龄58~75岁,平均67岁。通过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的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分析OxfordⅢ单髁系统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现象以及感染现象等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3分降低到术后1.7分,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2°提高到术后125°,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9分提高到术后88分,优良率达90.9%。结论 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效果肯定,假体类型的选择、严格的手术指征以及术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评估对手术结果影响较大,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观察常规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5 6例老年 UAP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2 8例和观察组 2 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 ,疗程均为 1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1 2导联常规心电图 ST段压低数值总和 (Σ ST)及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Σ ST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治疗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死亡发生 ,对照组发生 AMI 2例 ,严重心律失常 6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且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 U AP效果好 ,可避免 AMI发生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5.
目的:观察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冠心病患者的33处病变植入33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B型病变23处(69.70%),C型10处(30.30%)。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共植入33枚Cypher支架,成功率100%。术前靶病变狭窄程度及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分别为(80.3±12.4)%和(5.6±0.7)%,目标血管的参考直径及长度分别为(3.07±0.68)mm和(15.2±1.86)mm,植入支架的平均直径及长度分别为(3.00±0.13)mm和(19.52±5.37)mm。随访观察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0%,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0%,靶病变重建率0%。结论:Cypher支架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为疫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8所高校大学生4 092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  结果  大学生情感风险感知(ARP)总分为(19.72±4.01)分,认知风险感知(CRP)总分为(14.56±3.64)分,距离感知(DIP)总分为(18.04±5.33)分,自我效能总分为(27.27±6.74)分,态度信念总分为(26.15±4.54)分,个体防护行为总分为(25.67±4.45)分。情感风险感知(β=0.16)、认知风险感知(β=0.08)、态度(β=0.23)和自我效能(β=0.13)均与大学生个体防护行为正向相关(P值均 < 0.01),而距离感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相关。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关注态度,提高学生风险认知水平,促进校园疫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观察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高脂高糖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24周,于第9周开始连续口服芝麻素(120,60,30mg.kg-1·d-1)16周。测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过氧化氢和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采用离体灌流系统,观察大鼠主动脉环对累积浓度去氧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和对乙酰胆碱及硝普钠诱发的舒张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和硝基酪氨酸(NT)含量。结果:芝麻素明显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血压、血脂、血糖;提高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诱导的舒张反应;上调主动脉eNOS表达,降低NT含量;升高血清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减少过氧化氢含量。结论:芝麻素具有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的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氧自由基生成,上调主动脉eNOS表达,增加和(或)恢复NO的生物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了解宁波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简称住培学员)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认知情况、接种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为新冠疫苗在我市住培学员群体和一般人群中的接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宁波市目前在培的住培学员192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于2021年1月15—25日对调查对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超过70.00%的调查对象答对了截至调查日期我国附条件上市的疫苗种类、接种针次、接种方式、接种部位等,66.15%(127名)的调查对象全部答对疫苗接种常见不良反应,4.17%(8名)的调查对象全部答对疫苗优先接种人群,31.25%(60名)的调查对象全部答对疫苗接种禁忌人群。此外,70.31%(135名)的调查对象愿意接种新冠疫苗,29.69%(57名)的调查对象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对调查对象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进行调查:47.37%(27名)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疫苗刚上市、担心疫苗不安全,40.35%(23名)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存在禁忌证,28.07%(16名)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担心疫苗不起作用。结论 宁波市住培学员对新冠疫苗认...  相似文献   
139.
周媛  周娜  王泽旭  王蕾  黄凯  刘圣 《安徽医药》2023,27(4):683-690
目的 建立安徽金寨红天麻与红乌天麻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分析、含量测定、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22批红乌天麻与13批红天麻质量。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采用HPLC测定天麻指纹图谱;以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和巴利森苷E的含量为指标,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SPSS 23.0对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红天麻与红乌天麻的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其中红天麻有14个共有峰,红乌天麻有16个共有峰;以巴利森苷为参照,两种天麻共确定13个共有峰,指认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共6个成分;红天麻和红乌天麻与各自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红天麻和红乌天麻两品种间相似度为0.781。两种天麻中天麻素、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和巴利森苷C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红天麻含量高于红乌天麻;当欧式距离取为25时,35批药材分为两类,除S27以外的红天麻和红乌天麻中S6、S7、S18、S19聚为一类,剩下的天麻聚...  相似文献   
140.
Notch信号通路对骨形成及骨吸收的刺激和抑制作用都被广泛报道,其在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的生成或分化中的作用出现了"矛盾"的结果,表现为对于骨形成-骨吸收偶联关系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见,Notch信号通路对骨重建过程的影响并非单一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成、分化及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相关骨代谢疾病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