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近年来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媒介,为细胞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新的视角。来源于不同细胞的外泌体,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其前体被认为在骨重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众多研究表明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折和骨性关节炎等与外泌体有明显的相关性。双磷酸盐类药物干预、自体和同种异体植骨等治疗手段虽能起到不错的疗效,但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因此开发骨再生能力强、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加精准的靶向新疗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对骨组织细胞的影响和相关骨代谢疾病治疗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开发新的骨再生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PDG)对生长期大鼠骨质量的影响,评价其应用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潜力.方法 将30只1月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25 mg/(kg·d)的PDG处理组(PDG-25)和50 mg/(kg·d)的PDG处理组...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Osthole,OS)对体外培养股骨组织(骨干和骨骺端)吸收活性的影响.方法:取(80±5)g雄性SD大鼠6只,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骨干和骨骺端,随机分为对照组、雌二醇组(estradiol,E)和蛇床子素处理组.同时在股骨组织分离培养48 h后采用终浓度为1×10-5 mol/L的蛇床子素和1×10-8 mol/L雌二醇对体外培养骨干和骨骺端进行处理;分别在药物处理后的第3、6、9、12 天后测定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StrACP)活性、培养基中葡萄糖(Glucose,Glu)、乳酸(Lactic acid,La)的含量、Real-Time RT-PCR StrACP、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组织激酶K(Cathepsin K,CTS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10-5 mol/L蛇床子素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为2226,1×10-8 mol/L雌二醇组ALP活性为2498;与对照组比较1×10-5 mol/L蛇床子素和1×10-8 mol/L雌二醇组在加药处理后的第6、9和12天显着抑制StrACP酶活性(P<0.05);1×10-5 mol/L蛇床子素处理体外培养大鼠骨骺端和骨干组织的第3、6、9天后显着增加培养基中乳酸含量(P<0.05),并显着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比较,1×10-5 mol/L的蛇床子素处理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后的第6和9天蛇床子素能显着抑制StrACP,MCSF,CTSK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蛇床子素抑制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骨骺端和骨干吸收活性同时可提高营养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44.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6岁,因反复腹围增大2年余,于2014年6月21日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腹部明显膨隆,可触及移动性浊音。血便常规、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CA125为55.10 U/mL。腹部+妇科超声提示中等量腹水。胃镜及肠镜(-)。全腹CT(平扫+增强)提示腹盆腔大量积液,右侧附件区可见一类圆形囊性影,边界欠清,周边见少许实性成分,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囊性区无强化,建议行 MRI排除卵巢肿瘤。盆腔MRI(平扫+增强)提示盆腔内见液体信号影聚集,右侧髂窝见约5.5 cm ×4.5 cm不规则团片状混杂信号影,增强后呈较明显强化,考虑阑尾黏液瘤(或癌),腹盆腔大量积液。临床诊断为阑尾肿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大量胶冻样液体,约2000 mL,见图1。网膜、肝脏、脾脏及腹壁可及粟粒样结节,肿瘤位于阑尾头端,约3 cm ×3 cm,表面有绒毛状水泡,阑尾根部约4 cm的阑尾壁表面正常,见图2。术中切除阑尾,送快速冰冻病理,结果提示阑尾黏液性肿瘤,清除腹腔积液,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术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9d后拆线出院。术后常规病理为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见图3。目前尚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我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经验教训,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01-2013.12年收治的10例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7.2天,最常见原因为术后出血(4例,40%)和肠瘘(3例,30%)。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术式选择和严格的手术操作是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的关键,合理实施再次手术可避免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46.
高玉海  魏强  魏云海  蔡炜龙 《浙江医学》2022,44(13):1381-1385
目的探讨肿瘤最大长径(MTL)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270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121例,无淋巴结转移149例。所有患者根据切除的肿瘤标本获得MTL。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N分期、淋巴结转移度(LNR)结直肠癌患者的MTL;分析MTL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27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MTL为0.7~12(4.19±1.53)cm。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MTL、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L(OR=1.238,95%CI:1.034~1.483)和CA19-9(OR=3.420,95%CI:1.474~7.933)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不同N分期、LNR的结直肠癌患者MT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N分期及LNR的增加MTL逐渐增大。MTL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605,最佳截断值为4.25cm,灵敏度为0.545,特异度为0.631。结论MTL大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TL>4.25cm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7.
淫羊藿苷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股骨组织骨吸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骨干和骨骺端)吸收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骨干和骨骺端,48 h后采用终浓度为1×10-5 mol·L-1的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骨干和骨骺端进行处理。测定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StrACP)活性;测定培养基中葡萄糖(glucose,Glu)和乳酸(lactic acid,Lac);Real-Time RT-PCR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StrACP)、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组织激酶K(cathepsin K,CTSK)mRNA表达水平。结果: 1×10-5 mol·L-1淫羊藿苷可抑制StrACP活性,增加培养基中乳酸含量和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抑制StrACP,MCSF,CTSK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 淫羊藿苷抑制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骨骺端和骨干吸收活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频率50 Hz强度1.8 m T下的不同处理时间正弦交变电磁场对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随机分为6组,每天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测定细胞增殖;10 d、12 d、14 d和16 d测定ALP活性;15 d行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以及17 d行vonkossa染色;第13 d ALP组织化学染色;在磁场处理后的4 d和6 d行Real-time RT-PCR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Ⅰ)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0.5 h组可促进细胞增殖;磁场处理10 d~12 d后细胞出现钙化趋势;2.5 h组在SEMFs处理16 d和18 d后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1.5 h组、2.0 h组和2.5 h组钙化结节茜素红染色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1.5 h组Collagen-Ⅰ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0 h和2.5 h组ALP组织化学染色面积、Collagen-Ⅰ、BMP-2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50 Hz 1.8 m T的正弦交变磁场能促进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分化,尤以处理2.5 h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分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不同强度三角波电磁场(TEMF)对大鼠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0 mT)、0.1 mT、0.6 mT、1.2 mT、1.8 mT和2.4 mT组,每组9只.实验组每天使用TMEF干预90 min,对照组除不进行磁场干预外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在磁场干预第1、2、3月末腹腔麻醉测量BMD,并心脏取血处死,取离体的股骨和第4腰椎进行离体BMD检查、股骨三点弯曲和第4腰椎压缩实验.结果 电磁场干预3个月0.1 mT组全身BMD值高于对照组(P<0.05);0.1 mT组离体股骨BMD、股骨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组第4腰椎弹性模量和最大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 mT TMEF能够提高大鼠全身BMD和股骨BMD,但在改善生物力学性能方面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7-羟乙基白杨素对PC12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PC12细胞的存活率,筛选出7-羟乙基白杨素作用的最佳浓度进行实验。之后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缺氧组、白杨素组和7-羟乙基白杨素组。使用微量酶标法测定细胞培养基中LDH活性,DCFH-DA染色观察细胞内ROS含量,同时使用试剂盒对细胞内MDA、SOD和CAT水平进行测定,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评价Nrf2及其下游蛋白表达量。结果 缺氧后PC12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经7-羟乙基白杨素预处理后可获得改善;白杨素组和7-羟乙基白杨素组上清液中的LDH和细胞内ROS、MDA含量与缺氧组相比显著降低,SOD和CAT含量与缺氧组相比显著升高,同时发现7-羟乙基白杨素在各个方面的保护作用都明显强于白杨素。缺氧条件会使Nrf2、Keap1、HO-1、NQO1蛋白表达增加,7-羟乙基白杨素干预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蛋白表达。结论 7-羟乙基白杨素具有比白杨素更好的保护效果,它可以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减轻PC12细胞由于缺氧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