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3 毫秒
41.
42.
女用避孕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孕药的发展代表了过去一个世纪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进步。只要使用正确 ,99%的生育期女性可以通过避孕药达到预防妊娠的目的。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一样 ,避孕药同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有些需要相应的临床处理以保证避孕药使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随着避孕药尤其是短效口服避孕药中雌孕激素剂量的减少 ,雌、孕激素配伍比例的变化及由于合成雌孕激素化学结构的改变 ,使得合成口服避孕药中相应成分和作用的选择性更高 ,多数老一代高剂量的复合口服避孕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已罕见 ,大多数服用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没有或…  相似文献   
43.
出生缺陷38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6年间出生缺陷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6年间出生缺陷的平均发生率为11.5‰。1975-1990年间的发生率为14.19‰,1991-2000年间的发生率为6.03‰。两个时期比较,1975-1990年间出生缺陷的类型以神经管缺陷为主,1991-2000年间出生缺陷的类型以软组织畸形为主。10月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出生缺陷儿的发生与营养、季节、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出生缺陷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并应采用B超、生化等手段早期筛查畸形儿,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双套生殖道一侧阻塞并同侧肾缺如的胚胎学、组织学原理,总结其三维彩色多普勒的声像特点。方法使用GE公司V730D大型仪器,从2003年3月至今,先后诊断10例13~18岁月经初潮及初潮后痛经的少女,均初步超声诊断为双套生殖道一侧阻塞并同侧肾缺如。结果10例患者3例在我院手术,3例患者在外院手术,3例未手术,1例并严重外阴畸形。已手术的6例患者,5例为双生殖道,一侧阻塞并同侧肾缺如,其中1例为阴道纵隔与闭塞的阴道相通,术后超声仍可见一侧闭塞的阴道少量积血。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研究胎儿畸形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5~2006年来本院检查的2 622例孕妇进行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并对明确诊断的53例胎儿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胎儿畸形中发生畸形比例由大到小的依次为脑积水、唇腭裂、前腹壁缺陷、无脑儿等.结论 产前超声筛查可以较早、较准确地发现胎儿发育异常,为临床是否终止妊娠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6.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大量的单个核细胞(T、NK、MΦ等)在局部浸润及其造成的后续免疫损伤在VMC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基质功能性非胶原蛋白.已证实OPN在炎症浸润、细胞免疫、组织修复、血管重塑、细胞凋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4].为此,我们以柯萨奇病毒B3(CVB,)感染BALB/c小鼠制作VMC模型,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VB3感染后0、4、7、9、14和21 d OPN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炎症细胞浸润的关系,为VM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48.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重症肺炎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严重威胁小儿生命。LDH是能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在感染性疾病时有较高价值;为了探讨LDH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本文通过对我科2008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的66例肺炎患儿LDH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患儿,男,9岁,因反复出现夜间惊醒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夜间惊醒表现为入睡后突然惊醒,自觉“心跳快”,伴有心慌、恐惧感,数分钟后入睡,每夜3~4次,近1个月较前频繁。病程中无发热,白天精神不振,无其他不适症状,下肢皮疹5~6年。患儿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家族史。体查:T 36.8℃,P 80次/min,R 24次/min,BP 98/66 mm Hg,神志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掌跖无红斑及硬肿,眼结膜无充血,口唇无充血及杨梅舌改变,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正常,心率8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双下肢可见陈旧性紫癜样皮疹,肺、腹、神经系统及四肢体查无异常。心脏彩超示:短轴缩短率(FS):34%,射血分数(EF):64%,左右冠状动脉起始位置正常,左冠状动脉内经3.1 mm,右冠状动脉瘤样增宽,走形迂曲,扩张不均匀,起始处内径12.3 mm,远端较宽处内径21 mm,较窄处内径8 mm,较宽处凸向右室,右室流出道及流入道无明显狭窄,未见破口。超声提示:右冠状动脉瘤(图1)。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率变异性增高。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血常规示:WBC 5.03×109/L, NE%0.42,LY%0.49,MO%0.06,RBC 4.30×1012/L, HGB 120 g/L,PLT 143×109/L;肌酸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正常;凝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均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0.86 mg/L(正常范围0~3 mg/L),B型钠尿肽前体123.0 pg/mL(正常范围0~125 pg/mL)。详细追问病史,其父亲回忆患儿约3岁时曾高热,持续约1周,全身皮疹,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好转,故考虑临床诊断:川崎病(KD),右冠状动脉瘤。治疗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每日1 g/kg)静脉滴注2 d,营养心肌治疗,并口服阿司匹林片(每日5 mg/kg)及双嘧达莫片(每日3 mg/kg)。1周后转入上一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左前降支(LAD)轻度心肌桥,右冠状动脉瘤(近端)(分叶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示:右侧冠状动脉近、中段冠状动脉瘤形成,累及右冠状动脉出口至远端,冠LAD及回旋支(LCX)未见明显狭窄或瘤样扩张改变(图2)。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术中探查:右冠状动脉近端局部形成动脉瘤(50 mm×30 mm×20 mm),瘤径约20 mm,瘤体浸入右室游离壁心肌内。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营养心肌治疗。术后夜间惊醒症状消失,出院后继续按原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出院后1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示:FS:33%,EF:64%。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6.3 mm,距起始部约7 mm处,可见管状血管强回声影,宽2.9 mm;左冠状动脉内径3.3 mm (图3)。随访2个月,现患儿学习生活正常。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正常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将研究组中60例血液流变学指标上升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定义为A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的定义为B组(30例);分析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孕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全血高、低切黏度、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PAI-1、全血黏度均低于B组,t-PA高于B组,持续妊娠率(5个月以上)、孕周相符率等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处于孕早期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数据均提升,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液黏稠度明显改善,对妊娠有促进作用,提高成功率,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