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1.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健康危害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年级样本人群共3 834名进行问卷调查,评定其吸烟与饮酒情况.结果 农村寄宿制学生13岁前吸烟的报告率为19.9%,近期吸烟报告率为6.0%;13岁前饮酒报告率为45.4%,近期饮酒报告率为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租房和生活满意度分别是学生近期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租房学生预防烟酒滥用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12.
目的:观察高血浓度茶碱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探索安全合理使用茶碱方法。方法:收集194例住院治疗的病例,测定其血液茶碱浓度及作心电图检查,并按血浓度分为高浓度组(A组)和治疗浓度组(B组),同时选择56例未使用氨茶碱作对照组(C组)。结果:A组及B组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57.7%、39.85%,房纤及房扑发生率分别是44.4%、2.15%,房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44.4%、4.30%,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213.
内侧气胸由于部位特殊 ,容易误诊为纵隔气肿 ,延误治疗 ,现报告 2例。例 1  患者男性 ,6 7岁 ,因左侧张力性气胸 ,在外院先后4次胸腔闭式引流 ,因排气终止 ,胸闷 ,气促未改善。床边胸片示 :纵隔气肿 (图 1)转来我院。复查胸部CT示 :左内侧气胸。遂于左第 3前肋间胸骨旁 2cm ,置入导尿管 ,引流出大量气体 ,胸闷 ,气促缓解 ,左肺复张 (图 2 )。例 2   患者男性 ,73岁 ,因左侧张力性气胸 ,第 3次住院 ,经 2次常规部位胸腔闭式引流 ,10天后排气终止 ,但仍胸闷、气促、左侧胸壁切口周围及颈部扪及皮下气肿 ,左肺呼吸音明显降低 ,胸骨旁叩诊…  相似文献   
214.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结肠透析对于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也能加速慢性肾脏病的恶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中药结肠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在理论上有互通性,其常用灌肠药物被证实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中药结肠透析由中药灌肠发展而来,有研究表明中药灌肠亦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中药结肠透析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治疗慢性肾脏病,为其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改良鼻烟窝动静脉内瘘(AVF)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行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术;B组30例,行改良鼻烟窝处桡动脉末端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患者AVF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同时测定不同时期内瘘吻合口直径(AVFD)、内瘘血流量(AVFB)值。结果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心输出量、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变化不明显;AVFB、AVFD与心输出量差值(△CO)、心脏指数差值(△CI)呈直线正相关(r=0.499,P〈0.01)。A组AVFB、△CO、△CI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AVF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改良鼻烟窝AVF与前臂AVF比较,其血流量相对较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16.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改善肺功能的效应。方法:选择2003-07/2005-08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和推拿科收治的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例,男28例,女2例,随机分为两组,推拿组和对照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按需治疗。推拿组患者给予每周5次推拿,每次20min,共8周。头面部及项部操作:①从头顶部到枕部用五指拿法,从枕部到项部用三指拿法。②推桥弓穴。③面部分法。④扫散法。躯干部操作:①横擦前胸部。②横擦肩背、腰部。③斜擦两肋。上肢操作:①直擦上肢。②拿上肢。③运肩关节,理手指,最后搓抖上肢。④重复头面部操作,加震百会、大椎、命门穴。按揉心俞、肺俞、脾俞、肾俞、命门,擦肾俞、命门。治疗前后给予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一秒率);呼吸困难分级评分;6min步行距离实验。结果: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变化:推拿组呼吸困难减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7%,40%)。②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推拿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治疗前升高犤(1.419±0.953),(1.248±0.743)L;(2.628±0.921),(2.311±0.875)L,P<0.01犦,对照组的升高差异没有显著性。推拿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实验的变化: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实验均有增加,对照组的增加差异不显著(由328m增加到346m),推拿治疗前后差异显著(由330m增加到389m,P<0.01),而且治疗后推拿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推拿治疗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增强运动耐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17.
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是内瘘。但对血管条件差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内瘘是不适合的。故临床上就有人开展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术替代内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其中一种。为评价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我院自2000年开始对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18.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上肢静脉血管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上肢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A组)、15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作为慢性肾衰组(B组)、15例尿毒症透析非糖尿病内瘘闭塞患者作为非糖尿病内瘘闭塞组(C组)和15例尿毒症透析糖尿病内瘘闭塞患者作为糖尿病内瘘闭塞组(D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上肢静脉血管组织中PPAR-γ、TLR4、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组上肢静脉血管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D 3组上肢静脉血管组织中PPAR-γ、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A、B 2组比较,C、D 2组上肢静脉血管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PPAR-γ、TLR4参与了尿毒症患者的内瘘闭塞,而NF-κB可能未参与尿毒症患者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但参与了动静脉内瘘的失功。  相似文献   
219.
目的建立复方红霉素洗剂中红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0.1 mol/L磷酸二氢铵缓冲液(三乙胺调pH 6.5)-乙腈(65:3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红霉素在0.55~2.75 m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n=5),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1.26%(n=6).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复方红霉素洗剂中红霉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20.
目的:探究基于CT影像组学方法术前精准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发生淋巴结转移作为转移组,32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作为未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癌症特征,两组术前均采用常规增强CT检查和CT影像组学分析,比较常规增强CT检查和CT影像组学诊断阳性率、盆腔淋巴结数量和最大淋巴结长径,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CT影像组学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比例为96.43%,高于增强CT的71.43%;CT影像组学组对淋巴结未转移的预测比例为100.00%,高于增强CT组的81.25%(P<0.05)。增强CT和CT影像组学检查诊断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盆腔淋巴结数量和最大淋巴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组学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率、阴性率均高于增强CT(P<0.05)。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方法在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可在术前进行较准确肿瘤分期,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且为后续治疗方法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