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8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评估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评估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早期MF患者经NB-UVB治疗后的复发率、复发时间,观察该治疗方法的远期不良反应。 结果 随访至今获得完全缓解的52例患者,中位照射次数30次(18 ~ 87次),中位累积照射剂量24.16 J/cm2(9.11 ~ 108.86 J/cm2),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11 ~ 90个月)。14例(26.9%)曾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维持治疗结束后8.2个月(3 ~ 60个月),复发患者再次接受NB-UVB治疗,依然能获得完全缓解。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照射初期的皮肤红斑、瘙痒和照射后暂时性色素沉着。随访患者11 ~ 90个月,未发现有皮肤癌的发生。 结论 NB-UVB光疗治疗早期MF疗效好,所有随访患者均未见皮肤癌发生,虽有一定复发性,但重复治疗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62.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主因双下肢皮损2周,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10年8月就诊。2周前患者双大腿下段、小腿外侧出现散在分布针尖至粟米大红色丘疹,略隆起于皮肤,表面少许脱屑。发疹前1个月曾患急性荨麻疹,接受甲泼尼龙40mg/d治疗后缓解,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缓解所需硝酸甘油剂量,同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内一氢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栓素A2(TXB2)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绞痛缓解所需硝酸甘油剂量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ET、TXB2水平均明显下降,NO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促进冠状动脉的扩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维甲酸的诱导分化作用及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维甲酸的诱导分化作用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指出维甲酸对CTCL早期有较好的疗效,进展期或晚期则需与其他制剂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65.
多形性日光疹(PMLE)在不同患者中常表现为多形性损害但在个别人则常仅呈单一性损害。作者分析了去夏威夷旅游者中的150例光感性皮炎患者,74%患者见于1~6月,80%患者年龄在20~50岁,女:男为4.2:1,97%为白种人,80%属Ⅰ或Ⅱ型皮肤。所有患者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和水疱,少数有淤点及由丘疹融合成的斑片。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臂部(80%)、下肢(60%)和上胸部  相似文献   
66.
疱疹样皮炎(D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瘙痒性丘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沿真皮乳头表皮真皮连接处(DEJ)有颗粒状IgA沉积,常伴有谷胶敏感性肠病(GSE)。IgA系由周围淋巴结和肠相关淋巴样组织中浆细胞合成。几乎所有的循环IgA是单体,  相似文献   
67.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伴干燥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8岁。6年前双侧大阴唇出现红斑、丘疹,偶痒,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糜烂、破溃,渐延及会阴、肛周。半年前右下颌出现直径约为1.5 cm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正常,质硬,有酸胀感,渐增大,4个月前左颏部出现直径约0.5 cm皮下硬结。自觉眼干、口干20年余。实验室检查血ANA 1 ∶ 320 颗粒型,SSA抗体阳性。唇腺病理活检:小唾液腺组织内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右下颌肿块穿刺,见肿瘤细胞。右大阴唇皮损病理活检:真皮内致密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性,少数核分裂;免疫组化S100及CD1a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伴发干燥综合征。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糖皮质激素联合依托泊苷化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68.
患者20岁,女性,从2岁起掌跖皮肤出现红斑、增厚伴脱屑并逐渐加重,12岁时左手示指甲脱落并发生指背溃疡,溃疡无疼痛和压痛。目前双手拇指节末端杵样膨大。食指缩短,中指伸侧有蜂窝状凹陷,各手指关节伸侧对称性分布暗红色角化性斑疹;手掌合拢困难;足趾角化增厚边缘附黄色鳞屑,足跖部见胼胝样角化增厚斑块;皮损无瘙痒感。结合X线、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残毁性掌跖角化病。给予阿维A治疗,疗效较好,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9.
患者女,66 岁.因面部斑丘疹15 年,加重1年于2009年6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15 年前左侧眉弓上方出现甲盖大红色丘疹,略高出皮面,渐增大并向面部、头皮、颈、耳郭部发展,表面出现破溃、结痂,伴疼痛.近1 年来加重,腋下、背部、臀部散在暗红褐色斑疹,略高出皮面,部分表面破溃,头面部呈弥漫性暗红褐色浸润性肿胀,双侧鼻唇沟及下颌部破溃、渗出,触痛明显,张口受限.近1 年来午后低热,无明显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关节痛,无明显盗汗、消瘦.否认外伤史.否认亲属中有类似疾病.患原发性高血压病5 年.  相似文献   
70.
目的:总结白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白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收集的128例白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男女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2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约1.5:1,发病年龄多为20~39岁(78.3%).平均发病年龄(32.0±12.1)岁,病程1~22 年,平均病程5 年.其中不完全型80例(62.5%),完全型48例(37.5%).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28 例,100%),其次为皮肤损害(115 例,89.8%),生殖器溃疡(92 例,71.9%),针刺反应阳性(70例,54.7%),眼部损害(38 例,29.7%).人白细胞抗原(HLA)-B51 阳性率为29.5%(18/61).口腔溃疡为最常见的首发表现(91例,71.1%),其次为皮肤损害(69 例,53.9%),外阴溃疡(61 例,30.9%),眼部损害(15例,11.7%).男女间在发病率、皮损类型、眼部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差异显著.结论:白塞综合征累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多变,男女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