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病毒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71,EV71)是导致婴幼儿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并且在我国地区的流行也呈上升趋势,该病毒感染具有较广的疾病谱,除引起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暴发,也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可导致死亡,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EV71病毒生物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毒力及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一种更加简便的A组人轮状病毒(HRV)核酸斑点杂交VP7分型方法,以便用于对HRV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在HRVVP7编码基因各G基因型问高度变异而型内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分型探针,在该区域的两侧相对保守区域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利用PCR分别将地高辛标记HRV5种常见型别(G1~4,G9型)的DNA探针,建立基于VP7的斑点杂交方法;选取经抗原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均为HRV阳性的2006至2008年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00份,RT—PCR扩增VP7全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应用斑点杂交方法进行G型别分析。结果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在5种型别探针间无交叉反应,各型探针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Pg。200份PAGE阳性标本中162份RT—RCR扩增VP7基因阳性,斑点杂交显示G1型41例(25.3%),G2型2例(1.2%),G3型63例(38.9%),G9型35例(21.6%),混合感染19例(11.7%),杂交未分出型2例(1.2%),未检测到G4型HRV。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强,适合在HRV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用。通过该方法的初步应用,发现北京地区婴幼儿HRV除了常见的G1、G2和G3型外,还有G9型感染。  相似文献   
83.
1991年秋冬季收集了北京等我国四个地区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发现一些标本中有不同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应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套式PCR),确定了7例混合感染轮状病毒的VP7血清型别,并用Northern印迹杂交法证实。该方法用于鉴别混合感染毒株的血清型别,不仅敏感、特异,而且节省时间和材料。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了解2002年11~12月北京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爆发的病原。方法 收集2002年11~12月北京地区80例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咽拭子标本,应用经典病毒学方法(病毒分离和血凝试验)进行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分离鉴定,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Mp)的检测。结果 80例标本中检测到B流感病毒18例(阳性率22.5%)、A3型流感病毒2例(阳性率2.5%)、肺炎支原体13例(阳性率16.3%),未检测到A1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其中2例同时检测到B型流感病毒与Mp,1例检测到A3型流感病毒与Mp。结论 B型流感病毒是此次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Mp感染是第二位病原。  相似文献   
85.
北京市某医院院内感染Noro病毒胃肠炎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Noro病毒感染引起医院内暴发集体腹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一起18例医院内暴发腹泻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同时对每例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随机选择7例粪便标本用抗原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轮状病毒RNA检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oro病毒核酸以确定感染的病原,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易感因素。结果发病者多为老年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腹泻主要为稀水便(12/18,66.67%),个别为黏液稀便(3/18,16.67%);大部分粪便常规检测正常(10/18,55.56%),个别见少量白细胞(3/18,16.67%)和潜血弱阳性(4/18,22.22%);全部粪便标本细菌学培养阴性;轮状病毒RNA检测阴性;3份标本中检出Noro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2.86%(3/7)。结论Noro病毒是此次医院内集体暴发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尤其多见于有基础疾病、体弱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6.
北京地区79例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的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18例急性腹泻患儿采集粪便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诺如病毒抗原,同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结果经检测的318份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标本共79份,阳性检出率为24.8%(79/318)。其中有48例在10-12月份检出,占阳性标本的60.8%(48/79)。2岁以内患儿占91.2%。有16例同时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经统计学分析,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组与单纯诺如病毒感染组在发热的严重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在腹泻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诺如病毒阳性患儿中有14例是以其他疾病住院,分别于住院1-11d出现腹泻。结论诺如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之一,也是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婴幼儿中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和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和鼻咽洗液临床标本3330份,进行细胞培养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同时提取标本中病毒RNA后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位于hMPVM基因的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片段。结果从3330份临床标本中检测到110份hMPV阳性标本,阳性率3.3%。hMPV感染的患儿男女比例为1.5:1,其中〈1岁年龄组患儿占46.4%(51/110),1~岁年龄组患儿占11.8%(13/110),2~5岁年龄组患儿占33.6%(37/110),〉5岁年龄组患儿占8.2%(9/110)。hMPV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以肺炎占的比例最大,为44.5%(49/110);其次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22.7%,25/110);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占10.9%(12/110),其中诊断支气管炎占7.3%(8/110)。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期间几乎每个月份(除2005年5月和6月)都检出hMPV感染的阳性标本,未出现明显的流行高峰。而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hMPV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流行,于2006年4月为最高峰,阳性检出率为17.1%。110例hMPV感染的临床标本中有6份标本存在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合并感染。hMPV和同期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高峰没有重叠。结论hMPV是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之一,其感染对2岁以下婴幼儿威胁更大。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病毒(HR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以初步了解近年来鼻病毒感染在儿科患者中的流行规律。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6年11月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及病房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共3292份,应用针对HRV145’端非编码区(5’-NCR)保守区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巢式PCR检测标本中HRV。结果3292份标本中HRV总阳性检出为507份,占本组检测标本的15.4%(507/3292),其中门诊患儿中阳性检出率为16.7%,住院患儿为14.5%;HRV阳性检出率在咽炎患儿中达到50.0%(8/16),在急性支气管炎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为17.5%(14/80),其他如急性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患儿中也有较高的HRV阳性检出率;在以血液系统疾病等为第一诊断,合并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中HRV检测阳性率为26.4%(14/53)。HRV感染的季节性分布中,2003年的检出高峰在9月份,阳性检出率达32.6%;2004年检出率最高的是2月份(阳性检出率为24.2%),但与其他年度相比,阳性率略低;2005年的检出高峰在2月份,阳性检出率达35.3%;2006年的检出高峰在3月份,阳性检出率为31.3%。在HRV检测阳性的患儿中,年龄≤1岁的占44.8%,其次为~2岁(15.4%)、~3岁(12.4%)年龄组的患儿。结论HRV不仅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也有较高的感染率,在息其他疾病导致抵抗力低下时易于并发呼吸道鼻病毒感染。HRV感染存在于各年龄组并全年均可发生。随年龄增长,HRV阳性检出率逐渐降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是HRV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89.
巢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在腺病毒检测及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腺病毒检测及分型方法。方法根据编码腺病毒六邻体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外引物(即通用引物),扩增产物为1278bp;再分别设计针对腺病毒六邻体基因3、7、11和21型特异性序列的4对内引物,扩增产物分别为502、311、880和237bp。应用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将这4对引物用于同一聚合酶链反应管中,根据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的大小,即可鉴别所测毒株的型别。结果3、7、11和21型腺病毒标准株和分离株分别产生预期的特异性扩增片段,与其他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等无交叉反应。118份经病毒分离和/或间接免疫荧光法确定为腺病毒阳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标本中,腺病毒3型占64.4%(76/118),7型占31.4%(37/118),11型占2.5%(3/118),未检测到21型;2份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均为腺病毒阳性的标本中,用该方法未能鉴定出型别,可能是3、7、11、21型以外的腺病毒,占1.7%(2/118)。33份经病毒分离和/或间接免疫荧光法均未检测到腺病毒的标本中,有3份为PCR阳性(包括1份7型,2份3型)。结论该方法鉴别3、7、11、21型腺病毒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等特点,适用于腺病毒型别鉴定,可以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或群体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0.
沙眼衣原体最初是作为沙眼的病原由我国学者汤飞凡首次从鸡胚卵黄囊中分离出来。近年来,由于认识到它是发达国家流行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并可由母亲产道感染引起新生儿的疾病,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七十年代以来,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