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利用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模型,研究了微循环灌流和血液流变性改变间关系。结果表明,微循环流量、流态、流速,微血管形态有明显改变,而这些变化与血清中胆固醇浓度,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及红细胞变形有着明显相关性。血液流变性变化构成此模型微循环障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2.
血管内皮细胞(VEC)被覆于血管壁,直接与血液相接触,VEC除有选择性通透功能外,能感受血液中物理、化学、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通过合成或释放各种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调节(如调节血流,维持血液流动性,参与免疫反应等),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病理刺激因子作用下,VEC功能改变与  相似文献   
63.
本文报导了系统性、局限性硬皮病及硬肿病135例甲皱微循环改变及在诊断分型中的意义.认为微循环障碍在系统性硬皮病发病学中是中心环节.提出各自微循环改变特点似乎不取决于雷诺氏现象有无、硬化总面积大小及手指硬化与否,而与型别有关.详细描述了管袢脱落及其后的演变过程并提出管拌脱落是管袢数目减少的重要机制和形成出血点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