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66篇
  1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41.
本文研究昆明山海棠对高lgE模型小鼠的影响。采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抗DNP-KLH lgE溶血空斑数测定、血球凝集及间接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使模型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显著降低,脾细胞溶血空斑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淋巴结T_H/Ts比例倒置,而对血清IgG及总抗体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2.
CD_5~(-)B细胞是健康人体内一组独特的B细胞亚群。该细胞有自发增殖及分泌的能力,分泌的抗体主要是IgM。这种抗体能与多种自身抗原及外来抗原结合,被称为多反应性抗体。CD_5~(-)B细胞是化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并在清除衰老细胞雏持内环境稳定中有重要作用。自身免疫病患者及具有自身免疫病倾向的小鼠体内CD_5~(-)B细胞明显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恶性化B细胞多为CD_5~(-)B细胞。分析慢淋病人或小鼠淋巴瘤B细胞的表型和免疫球蛋白V区基因,表明淋巴瘤的出现与CD_5~(-)B细胞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医用橡皮膏牵引固定前列腺摘除术后气囊导尿管的效果。[方法]将124例前列腺摘除术后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分别采用医用橡皮膏和纱布牵引固定气囊导尿管。观察术后气囊导尿管固定的稳定性及病人体温变化、出血情况、膀胱持续冲洗的时间、冲洗液的量、疼痛不适感等。[结果]采用医用橡皮膏牵引固定明显优于纱布牵引固定法。医用橡皮膏牵引固定法病人术后出血量少,体温变化多为中等热,持续时间短,膀胱持续冲洗时间短,冲洗量少,疼痛不适感减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橡皮膏牵引固定气囊导尿管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11月初次行胃镜、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呈阴性的成人患者232例,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门诊及住院儿童患者31例(年龄<14岁).对以上患者行胃镜取胃黏膜组织做连续切片,HE染色及WS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 成人组患者组织内可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其中16例(8.8%)黏膜和(或)黏膜下层见微、小动脉腔部分或完全堵塞,82例(45.6%)仅有黏膜灶性出血,82例(45.6%)两种病变同时存在.微、小动脉腔堵塞病变以移行部检出率最高(65.2%,P=0.159),灶性出血病变以底体部检出率最高(65.6%,P=0.001).微、小动脉腔堵塞病变组烧心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动脉腔堵塞/出血病变组(x2=8.564,P=0.003).儿童组中96.8%(30/31)的患者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微、小动脉腔堵塞和(或)灶性出血病变.结论 胃微、小动脉堵塞引起的黏膜缺血比较常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可能是导致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上腹部不适相关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救治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26例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救治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平稳的中途转运及有效的监护,26例患者中25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6.15%,病死率3.8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治疗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成功的关键,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机,极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芦丁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B组为 缺血再灌注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维生素C组,D组为缺血再灌注+芦丁组.所有大鼠均行开腹手术并分离肠系膜上动脉.A组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B组、C组、D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复灌60 min.C组于复灌前10 min静脉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180 mg/kg,D组于复灌前10 min静脉给予芦丁注射液50 mg/kg.复灌60 min后由腹主动脉穿刺采血制备血清检测SOD、MPO、D-乳酸、内毒素,处死动物取小肠组织,制备肠组织匀浆检测SOD、MPO.结果 B组与A组相比,B组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SOD含量明显减少,MPO水平增高,血清中D-乳酸和内毒素的水平增高;D组与B组比较,D组中血清及肠组织的SOD含量显著增加,MPO水平下降,血清中的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有所减少,并且,D组血清及肠组织的SOD含量高于C组,MPO的水平低于C组,血清中D-乳酸和内毒素的水平比C组低.结论 芦丁具有保护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氧自由基的水平,恢复SOD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了肠道屏障功能,使得细菌"移位"减少,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通脉大生片对肾虚型排卵障碍不孕症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雄激素致无排卵大鼠模型。分通脉大生片组高剂量组、通脉大生片组低剂量组、模型组、空白组。观察体重,子宫和卵巢指数,子宫和卵巢病理形态学,血清FSH、LH、E2水平。结果:通脉大生片组与模型组比较,通脉大生片能够增加ASR大鼠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P〈0.05)。子宫、卵巢组织形态学表明,通大生片组大鼠子宫内膜比模型组增厚,腺体数目增多。卵巢内有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数量明显增多。通脉大生片能够升高大鼠E2、FSH、LH水平(P〈0.05)。结论:通脉大生片有促进卵泡发育成熟的作用,能够提高E2、FSH、LH水平,该作用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对预防电刀分离乳腺癌薄皮瓣坏死的作用。方法101例Ⅰ~Ⅱa期位于外上象限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用电刀分离薄皮瓣,术后治疗组使用注射用丹参400mg×5天,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观察两组病人出现皮瓣坏死的例数及程度、住院时间、总体治疗费用。结果治疗组出现皮瓣坏死率及坏死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及费用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术后使用注射用丹参预防电刀分离乳腺癌薄皮瓣坏死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9.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I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0.
输卵管阻塞;继发性不孕症 陈某,女,28岁,2003年5月23日初诊.诉流产后3年未孕.3年前人工流产后,夫妻同居,未避孕而不孕,男方精子检查正常.患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解脲支原体感染,慢性盆腔炎,双侧输卵管阻塞,继发性不孕症等,而辗转求诊于各家大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