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成庆  夏可周  郭卫春 《山东医药》2023,(25):107-111
脊柱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常规术式,而内固定误置则是导致脊柱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准确评估内固定置入位置对预防脊柱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T是评估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但由于金属伪影干扰,CT图像无法清晰显示金属-骨界面及邻近的组织结构。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去除金属伪影的CT成像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目前,去除金属伪影新的CT成像技术主要有基于硬件的CT扫描参数优化和基于软件的后处理算法。CT扫描参数优化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简单易行,可在中低端CT中广泛应用,但其去除金属伪影的效果有限,难以满足临床精准诊断的要求。迭代重建(IR)、金属伪影去除(MAR)和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是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常用的后处理算法,IR算法可在低辐射剂量下较好地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MAR、VMI算法也能较好地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但MAR算法有可能引入新的伪影,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而VMI算法可增加图像噪声、降低对比度,不利于软组织显示。与单一的后处理算法相比,多种...  相似文献   
12.
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06例,其中脊髓夹持型34例,2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例后路椎管扩大,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照JOA评分评定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7例,优14例,良5例,好转8例,优良率70%.后路椎管扩大7例,优2例,良1例,好转4例,优良率40.3%.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应作为首选术式.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以上)病变或合并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颈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06例,其中脊髓夹持型34例,2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例后路椎管扩大,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照JOA评分评定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7例,优14例,良5例,好转8例,优良率70%。后路椎管扩大7例,优2例,良1例,好转4例,优良率40.3%。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应作为首选术式。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以上)病变或合并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患者大多出现骨转移。乳腺癌骨转移大多造成溶骨性破坏,由此导致一系列骨相关事件,如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神经功能损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转移到骨组织中的肿瘤细胞与骨微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PTHrP,促进RANKL分泌并减少OPG合成,造成RANKL/OPG的比例失调,从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造成骨质溶解,骨基质中的TGF-β大量释放又反过来促进乳腺癌细胞分泌PTHrP。本文综述了乳腺癌骨转移中的"恶性循环"研究进展,以期为以此"恶性循环"为靶点的骨改良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背景:小范围研究显示,低剂量、间歇性应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能有效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但其存在着易变性、半衰期短、价格昂贵等缺陷,因此研制应用缓释系统控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的释放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效率极为必要。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纳米载药颗粒,探讨其对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的包封及体外释放特性。 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纳米载药颗粒,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检测纳米颗粒的包封及体外释放特性。 结果与结论:在常温磁力搅拌条件下,当壳聚糖季铵盐与三聚磷酸钠投药量为5︰1~2︰1时可形成纳米颗粒,粒径100~ 180 nm,为规则球形,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投药质量浓度越高时包封率增大但载药量有所减少,体外PBS溶液中纳米载药颗粒表现出缓慢释放特性。 关键词: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体外释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19  相似文献   
16.
背景:聚醚酮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后其模量、力学强度下降严重,不能为骨骼生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目的:评价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作为全髋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以MTT法、溶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热原试验评价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浸提液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将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接骨板植入兔体内,观察骨板周围包膜形成情况和一般组织情况;对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试件行应力测试。 结果与结论: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材料的细胞相对存活率大于75%,溶血率小于5%,说明其血液相容性较好;植入兔肌肉内未引起明显炎症反应,早期有少量淋巴细胞聚集,植入体为纤维组织包裹,随着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纤维包膜逐渐稳定,周围肌肉组织始终保持正常结构,表明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材料无任何毒性,组织相容性好。应力测试显示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材料符合人体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强度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97例股骨颈骨折,采用三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48(平均27)个月,优70例,良23例,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结论:三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牢固,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对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移植瘤的增殖抑制、凋亡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胶质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经2-ME治疗后分别记录移植瘤的重量、体积; 通过移植瘤HE、免疫组化、TUNEL染色分析2-ME对移植瘤的增殖抑制、凋亡及对Bcl-2、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 检测2-ME对裸鼠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2-ME对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均有抑制作用; HE染色显示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密度减低;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着2-ME水平的升高,肿瘤组织内Bcl-2、VEGF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 TUNEL染色显示2-ME诱导裸鼠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 肝肾功能检测未见损害发生。结论 2-ME在体内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移植瘤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Bcl-2、VEGF表达水平有关,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Notch信号通路对骨肉瘤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转染骨肉瘤细胞,利用si-slug敲除Slug基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Western blot、qRT-PCR、相差显微镜、划痕实验和TranswellTM实验检测相应骨肉瘤细胞形态、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动物实验比较各组小鼠成瘤后体积、重量变化;采用qRT-PCR检测离体肿瘤组织中Slug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成功得到Notch信号通路激活或抑制的骨肉瘤细胞,Notch信号通路激活组E-cadherin表达无明显变化,N-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骨肉瘤细胞长/短轴比率上调,Slug、Twist1表达上调,侵袭及转移能力增强。动物实验发现Notch信号通路激活可促进体内成瘤,离体骨肉瘤组织中Slug、N-cadherin阳性率增高。Slug被成功敲除后Notch信号激活组骨肉瘤细胞形态、侵袭及转移能力发生逆转。结论 Notch信号通路对骨肉瘤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lug有关。  相似文献   
20.
郭卫春  李军  熊敏  余化龙  曾云  唐冰 《骨科》2015,6(1):36-41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MEDLINE、OVI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纳入TDR(置换组)与颈椎融合术(融合组)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项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置换组术后2年的患者满意率、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优于融合组,置换组术后2年的再手术率及并发症低于融合组,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较颈椎融合术有优势,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s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