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7 毫秒
51.
阐述热印头的工作原理,热印头控制的软硬件设计及其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背景: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者认为在康复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神经联系或联系的效率发生了变化。 目的:基于脑电信号研究健康人在手指运动训练前后大脑运动区域功能连通性和信息流动方向的变化。 设计:实验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间在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完成。 材料:招聘了19名平时很少操作键盘和弹奏乐器的健康被试者参加实验。 方法:为被试者设计了特定的手指运动任务,被试者根据指令分别用左、右手指按下键盘。任务分为测试-训练-测试-训练-测试五个阶段。被试者在执行按键任务时记录41导脑电信号。 观测指标:有效完成次数,正确率,平均响应时间,平均运动时间,运动区域不同通道脑电信号间的相关系数和信息流动方向。 结果:对于所有被试者第三次测试的成绩明显好于第一次测试(p<0.01)。经过两次训练,运动区域80%的连接被加强了,尤其是电极C4对应的初级运动区。第三次测试与第一次测试相比,更多信息流入电极C4、更多信息从电极Cz和Fcz对应的辅助运动区流出。 结论:训练可以通过强化运动区域间的连接和改变信息流动方向从而提高被试者的运动能力。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53.
广西靖西县中学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广西边远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的即时效果,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靖西中学部分学生实施短期的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在干预前后用相同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478份,获得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97.28%。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1.97%提高到干预后的96.02%(P<0.01);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较干预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在边远地区中学开展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的即时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用于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无磨损的血泵转子系统,为第三代人工心脏即轴流血泵柔性转子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控制仿真分析.方法将血泵转子悬浮于主动式磁轴承(AMB)系统中,利用线性化方法建立系统简单的线性数学模型,利用状态变量反馈(SVFB)方法、全次元观测器(observer)设计和线性二次控制器(LQR)对系统进行控制仿真.结果与讨论人工心脏血泵转子系统对干扰的稳定延迟时间为350ms,稳态误差接近0,无超调现象,满足血泵转子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5.
针对已知的视觉诱发电位信号处理及特征提取存在的抗干扰能力差及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样条小波变换与BP神经网络的视觉诱发电位(VEP)的特征提取及识别方法。首先,对VEP进行少次平均预处理,以增强信号的信噪比;其次,基于B样条小波变换对VEP进行特征选取,并通过BP神经网络分类器对特征进行分类。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提取视觉诱发电位特征,对于含噪声的信号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采用B样条小波变换结合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平均识别率为90.4%,优于其他方法,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6.
本文采用诊断剂量超声波经腹部辐照宫内胚胎后,取绒毛进行生化、酶和遗传学研究,以探讨超声剂量对胚胎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诊断剂量的超声波对绒毛染色体无致畸作用,亦不改变绒毛组织的酶代谢变化,但可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中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护理。方法:观察35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的胃肠道反应、鼻腔和口腔反应、照射野皮肤损伤和骨髓抑制的程度。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8.
生精障碍引起的少精或无精症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一些基因与精于发生密切相关,其中DAZ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决定精于发生的基因,该基因缺失是导致生精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国外近年来有关DAZ基因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1 DAZ基因的结构、组成、分布 DAZ基因于1995年由Reijo等首次克隆,定位于染色体Yq11.23,cDNA全长1641bp,编码蛋白含366个氨基酸,分子量41257。DAZ基因编码区域有7个含72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彼此间相差仅几个碱基,翻译为以24个氨  相似文献   
59.
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筛选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筛选并分析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相关基因。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斑点杂交检测相关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验证检测结果。结果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出26个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24个为已知基因,1个为新的表达序列标签,1个为推测基因。斑点杂交显示异型增生组织中AnnexinA 2,RPS29,RPS12等基因表达增高;早期胃癌中RPS12等基因表达增高;在进展期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铁蛋白轻链及RPS12等基因表达一致明显增高,胃癌组织中proteasome26S亚单位基因表达增高。其中RPS12基因在胃癌不同阶段表达一致增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RPS12基因在胃癌中表达显著增高。结论发现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相关基因,并初步证实RPS12基因可能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进一步观察B超诊断肠套叠的价值及病因。方法:利用B超检查了5例成人肠套叠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病人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0-45岁,平均36.4岁。结果:检查中发现套入部均起自小肠,5例均由肿瘤引起。超声表现为肠套叠部位可见同心圆征(横切面)和套管枪征(纵切面),中心部有可流动的内容物,且可见实性肿物回声,伴有近端肠管扩张。结论:B超对成人肠套叠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它除能发现肠套叠的基本声像图外,还能发现引起肠套叠的肿瘤,且肿瘤直径大都在3~4厘米,说明肿瘤的大小是引起肠套叠的一个重要条件。B超对成人肠套叠还有一定的定位价值。B超根据肠套叠和粘连性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对其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