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实践教学是中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对照中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业考试方面进行了深入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顺利通过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相似文献   
52.
黏膜白斑是发生在黏膜上的白色斑片,但是作为一种疾病,它主要是指那些以角化过度和上皮增生为特点的黏膜白斑。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人,好发于口腔的下唇、牙龈、颊部及舌背黏膜,食道黏膜,女性的外阴、阴道内或宫颈处,偶见于男性的龟头或包皮两侧。某些类型具有比较特定的部位:颗粒状白斑多见于口角  相似文献   
53.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的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再生和再生结节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隔形成等改变,终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血管改建和假小叶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早期(代偿期)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肝区痛、食纳差、腹胀、便溏、乏力等一般慢性肝病的症状,晚期(失代偿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及门静脉高压(脾脏明显增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等)为主要表现,并常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4.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上皮隆起性病变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病变等同属胃癌前疾病,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目前西医对胃息肉治疗多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活检钳钳除、激光、微波灼切等方法但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胃息肉病在中医学中属胃痛、胃脘痛范畴.中医在治疗胃息肉、预防胃息肉术后复发及杜绝胃息肉向胃癌的进展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5.
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包括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瘤病等病症,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黏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因此,积极寻找理想的防治胆囊良性疾患方案对胆囊癌的一级预防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为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上报的4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0岁以上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人数最多(76.5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71.72%);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18.09%);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肠胃系统损害最为常见(36.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7.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在2006级中西医临床专业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教学中引入PBL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探讨飞行员无典型症状严重病症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特点。方法 收集研究近年采12例隐性疾病痛例。包括以下三种:①无任何症状的疾病;②甲系统疾病表现为乙系统症状的疾病;③长期轻微不适,突然发作,短期恶化的疾病。结果 飞行人员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占5例,其次为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各3例.其它1例。结论 飞行人员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特殊的工作条件、卫生保健、病理、生理及个体差异有密切关系,飞行人员隐性疾病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60.
目的调查飞行人员副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并研究其发病特点,为飞行人员副鼻窦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1997~2004年8年间,11534名疗养飞行人员中经临床初步诊断为副鼻窦炎者151例进行X线照片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柯(Caldwell's)、瓦(Water's)氏坐位,焦片距95cm,摄取205mm×256mm照片2张,个别加照侧位片,所有照片进行集体阅片讨论,对照片质量差、意见不一致者剔除,共获取资料齐全,X照片清晰的副鼻窦炎100例,患病飞行人员的飞行机种大体按其速度分三类,飞行时间每500小时为一个时段,飞行年限每5年为一个年度段。结果①飞行人员副鼻窦炎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和飞行时头痛;②飞行人员副鼻窦炎X线表现分为四型,即液面型、普通型、混浊型和粘膜增厚型;③飞行人员副鼻窦炎的发病与飞行速度呈正相关,与飞行时间在1000小时以下呈正相关,1000小时以上是呈负相关,与飞行年限在10年以下呈正相关,10年以上呈负相关。结论飞行人员副鼻窦炎以普遍型为主,其发病与飞行机种、飞行时间、飞行年限有一定关系。飞行人员副鼻窦炎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