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94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4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1)分析关节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2)评估各量表对血栓发生的指示作用,并试图给出新的识别高危人群的临界分值,为进一步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对2015年1月至3月骨科收治的下肢关节病、需行手术的87例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因素:性别、年龄、BMI、手术、骨折、活动能力、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恶性肿瘤、肺疾病、脑梗史、脑梗家族史及输血。患者术后1、3、7天及出院后6周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静脉血栓。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以Caprini、Autar和Wells量表指征血栓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87名患者术后血栓发生例数为7例,发生在下肢远端静脉,发生率约为8%。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股骨颈骨折、活动能力、静脉曲张、恶性肿瘤是显著影响规范化治疗后血栓发生的因素,其中活动能力与股骨颈骨折为重要因素。血栓风险的Caprini、Autar 和Well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Caprini)、0.78(Autar)和0.56(Wells),Caprin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点为8.5,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6和0.74。结论:活动能力与股骨颈骨折是规范化下肢关节手术治疗后血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Caprini评分对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临界分值定为8.5时,对血栓发生的识别有最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结果提示,在目前规范化治疗体系下,Caprini评分高于8.5的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如考察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以调整用法用量,并定时监测效应指标等。 相似文献
32.
33.
原发性骨质疏松骨组织c-fos、c-jun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时骨组织中原癌基因c-fos、c-jun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情况,以探讨c-fos、c-jun和p53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其在骨质疏松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采用人的新鲜松质骨作为实验标本(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兔抗人c-fos、c-jun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来检测标本中c-fos、c-jun和p53基因的蛋白产物,了解c-fos、c-jun、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骨质疏松组的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c-fos、c-jun、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时骨组织中c-fos、c-jun、p53基因的表达增高,提示癌基因c-fos、c-jun和抑癌基因p53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密切,原发性骨质疏松时c-fos、c-jun、p53表达增高与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半腱肌止点至胫骨平台垂直距离(S-T)与患者体格特征间的关系,为临床设计半腱肌止点切口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月—12月接受初次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的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在韧带重建术中测量S-T。以S-T为因变量、患者基线资料为自变量,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判断半腱肌止点位置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标准共纳入214例患者,其中男156例、女58例,年龄(27±9)岁(14~49岁),身高(174.7±6.8)cm (160~196 cm),体质量(73.43±12.35)kg(53~105 kg),S-T为(56.36±3.61)mm(47~67 mm)。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身高与S-T成正相关(β=0.407,SE=0.055,t=7.543,P<0.001),回归方程为S-T=-14.701+0.407×身高,R2=0.690。结论 患者身高与半腱肌止点位置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公式S-T=-14.701+0.407×身高可估计半腱肌止点位置,为临床快速、准确、安全定位半腱肌止点,设计手... 相似文献
35.
腘动脉损伤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是急诊外科领域中的难题,特别是闭合性损伤更具有隐蔽性,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从而延误手术时机,直接导致肢体截肢和残废.我院和南京市鼓楼医院自1989年1月~1999年8月共收治闭合性动脉损伤32例,现将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例胆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胆瘘的原因,并且根据患者的胆瘘情况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治愈时间.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胆瘘发生的原因包括四方面,其中患者自身原因1例,占比10.00%;胆管损伤2例,占比20.00%;T管原因2例,占比20.00%,胆管解剖变异原因5例,占比50.00%.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第4周治愈占比最高,为66.7%,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第2周治愈占比最高,为71.43%.结论 造成患者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的胆管解剖结构变异;在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治愈周期较长,采用非手术治疗治愈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38.
患者男,48岁,"左小腿右大腿外伤后肿疼痛14 d"入院,受伤当时无皮损,X线片正常.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