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 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2.
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出5~6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逐渐增多。由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多呈粉碎性不稳定,内科合并证多,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因此选择可靠的治疗方法尽早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自2004—2009年对10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用微创技术完成4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随机抽取传统方法完成的46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作比较。结果用微创技术完成的全髋关节置换病例较传统方法完成的病例有创伤小、输血量明显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好的优点。结论(1)微创技术可以完成生物型、混合型、骨水泥型等各种全髋关节置换。(2)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应选择新鲜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肢短缩在3 cm以内的病例。  相似文献   
44.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或骨不连,但是直接应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转染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合成并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介导下将真核表达质粒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导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ELISA结果显示,随着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逐渐增多,至转染后10~12d达高峰,转染后15d,仍可见较多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说明转染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持续稳定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并获得随访,所有病例均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内侧柱内侧使用1/3管形钢板固定,外侧柱后侧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早期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9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3例植骨患者术后伤口有渗出液,经换药愈合;1例因内侧柱远端固定螺钉刺激尺神经,于术后8周取出远端1枚螺钉后症状缓解。1例合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无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定量肘关节的功能活动范围,优9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6.20%。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可较好地保留伸肘装置完整性,双柱固定可获得较为坚强的稳定;二者均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可较好地挽救肘关节功能。该法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6.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是常见骨折类型。多因跌倒、撞击等意外情况时直接暴力所致。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固定已经趋于共识[1],而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仍然有文献推荐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已经是传统经典的方法[2],有文献报道对侧反置股骨远端锁定板固定也获得很好效果[3]。本文对比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和对侧反置股骨远端微创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A组44例)和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远期并发症方面A组优于B组(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8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A组36例,B组32例),平均随访时间14.6月。64例患者骨折均在6~8月获得骨性愈合,4例出现内固定失效(A组1例,B组3例),接受翻修或人工关节置换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12.5±1.2)周、B组(13.7±1.4)周]以及总体术后 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77.8%,B组78.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法,但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手术耗时少,出血量少、康复锻炼时间早,因此对于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48.
股骨远端骨折常存在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骨折粉碎、骨折延长到膝关节和股四头肌伸膝装置的损伤,这些因素导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结果都不甚满意。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力学的发展,各种内固定的不断出现。如DCP、角钢板、DCS、带锁髓内针内固定、MAY解剖型钢板等,各有其优缺点。我科1998~2001年收治的2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内固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治疗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THA 79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切口平均长度较短,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均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快;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认为改良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5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1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8例重症膝关节疾病(132膝)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随访10个月~6 a(平均30个月),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判定疗效.结果 手术优良率为91.8%,4例术后并发感染(均对症治疗后痊愈).认为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有效、安全,手术宜采用髌旁股内侧肌下缘切口(注意将髌骨增生骨质予以清除)及后方稳定型人工假体,术后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