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01.
静脉移植体病变的病理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自体静脉是移植血管的主要来源,但移植术后再狭窄大大降低了手术成功率.临床跟踪研究发现大约半数的病人术后10到15年后静脉移植体会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再狭窄甚至阻塞,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深入了解静脉体进入动脉循环环境后的病变过程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正常血管的发育与调控,比较动、静脉血管生理差异,讲述静脉移植后动脉化及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展望未来各种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索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入兔软骨细胞以获取大量种子细胞的方法和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软骨细胞,以pcDNA3.1/Zeo(+)-hTERT载体进行基因转染,对照组则为空载体pcDNA3.1/Zeo(+),筛选并挑选出阳性克隆后扩增,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hTERT基因后的软骨细胞hTERT mRNA表达;甲苯胺蓝染色判断转染hTERT基因后的软骨细胞是否具有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核型;裸鼠致瘤实验观察成瘤情况。结果:RT-PCR检测RNA水平上hTERT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hTERT转入兔软骨细胞后细胞形态未发生变化,长满单层后仍然呈现出多角形,与正常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形态基本一致。甲苯胺蓝染色后可见多糖染成蓝紫色,呈现较小蓝紫色颗粒,蛋白多糖等基质分布均匀,即转染hTERT基因后的软骨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软骨相关基质的功能。细胞周期测定转染hTERT的兔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上升,细胞分裂基本以整数二倍体方式进行,保持了核型的基本稳定。裸鼠接种不致瘤。结论:转染hTERT的软骨细胞表型未发生转化,具有作为种子细胞和研究正常软骨细胞的生理、生化工具细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3.
目的:构建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DNA疫苗,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 构建共表达流感病毒H5亚型血凝素(HA)和H7亚型HA的DNA疫苗,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目的蛋白在幼仓鼠肾细胞(BHK cell)中的表达。分为pVAX1-H5-H7、pVAX1-H5、pVAX1-H7和pVAX1空质粒对照组4组(每组15只)进行小鼠免疫实验,并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所构建的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DNA疫苗在BHK细胞中的表达产物可激发荧光抗体产生绿色免疫荧光,且对照pVAX1空载体转染BHK细胞无免疫荧光产生。使用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DNA疫苗免疫小鼠后,小鼠产生了针对H5和H7抗原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构建的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 DNA疫苗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4.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检验及结果分析。方法按照GB/T4789—2003,对1份呕吐物、6份餐后剩余食物、5份厨具涂抹、1份冰箱内积液等标本进行检验。结果米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2,7×10^7CFU/g:冰箱内积液检出温和气单胞菌:餐后剩余食物卫生学指标严重超标:呕吐物和厨具涂抹样品末捡出致病菌。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  相似文献   
205.
门诊换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毅  王希芹  弓艳霞  穆双月  刘纯一 《河北医药》2009,31(22):3166-3167
门诊换药室是对患者的手术伤口、外伤创面、感染伤口等进行换药处置的场所。换药室护士每天在换药过程中与污染的锐器、患者的血液、脓液、伤口渗液及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接触,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对护士的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研究。降低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6.
大鼠脑微量元素变化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感染弓形虫对大鼠脑 5种微量元素 (Fe+ + 、Cu+ + 、Zn+ + 、Ca+ + 、Mg+ + )的影响。方法  2 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感染组。每只大鼠经腹腔注入 2ml含 1 5× 10 6弓形虫速殖子的生理盐水悬液 ,6 4d后将 2组大鼠处死 ,取脑组织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其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 ,感染组脑组织Fe+ + 、Cu+ + 、Mg+ + 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1) ;Ca+ + 增加 (P <0 0 1) ;Zn+ + 无明显变化。结论 弓形虫感染能引起大鼠脑组织微量元素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7.
目的 对比定向斑块旋切(directional atherectomy,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ing balloon,DCB)与联合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PO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其中DA+DCB组和DA+POB组各11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BI变化并比较短中期通畅率。结果 患者狭窄闭塞病变段均成功开通,其中20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术后ABI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无血管穿孔、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生存分析显示DA+DCB组术后1年通畅率为79%,2年通畅率56%;DA+POB组术后1年通畅率为67%,2年通畅率38%。通过Cox回归矫正,DA+DCB组通畅率优于DA+POB组(P=0.047)。结论 DA联合DCB或POB对于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安全有效,联合DCB可能比联合POB具有更好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208.
随着医学诊治技术的发展,较多的肿瘤将从基因层面进行分析。DIS3蛋白是一种保守的核糖核酸酶,作为外泌体的催化亚基在细胞核与细胞质RNA加工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DIS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检出DIS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高。DIS3基因及其功能蛋白的结构和生理作用相对清晰,但是DIS3基因突变与肿瘤的相关性还未探究清楚。本文将对DIS3的结构、分型、同系物DIS3L2和DIS3的部分生理功能,以及DIS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10.
头颈癌是一种侵袭性和异质性癌症,其病理学诊断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决,总体生存率仍然很低,促使人们努力开发更有效的诊断方法。细胞外囊泡作为液体活检的工具,介导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在全身的细胞间运输,在此过程中,细胞外囊泡不仅可以将物质输送到癌细胞,而且还可以作为监测进展的“信号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外囊泡与头颈癌的侵袭性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然而,在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研究来加深我们的理解。本文综述细胞外囊泡在头颈癌中的早期诊断作用和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