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儿童支气管哮喘肺动脉压力与右心舒张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 患儿肺动脉压力与右心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20 例对照组,14 例轻、中型哮喘及17 例重型哮喘患儿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指标:心率校正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Tc);右室射血前期时间(RPEP) ;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快速充盈峰值流速(A) ,估测肺动脉压及右心舒张功能,同时检测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①儿童哮喘存在肺动脉高压,重型哮喘组(RPEP/AT1 .26 ±0.19) 高于轻、中型组(1.12 ±0.15) 及对照组(0.85±0.14) P< 0 .01 。②对照组(E/A1.41±0.29) 与患儿右心舒张功能指标有明显差异P< 0.01;重型哮喘患儿存在低氧血症(PaO2 7 .02 ±0 .80 kPa) 。结论 哮喘患儿存在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舒张功能下降,且随着病情进展,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2.
糖尿病兔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高再狭窄率的机制和L -精氨酸与维生素C对新生内膜的影响 ,将 36只糖尿病兔和 8只正常兔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L -精氨酸组、维生素C组及L -精氨酸 维生素C组 ,球囊损伤术后 4周取髂动脉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L -精氨酸 维生素C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小于糖尿病组 (0 .15 3± 0 .0 16mm2 比 0 .2 5 5± 0 .0 2 4mm2 ,P <0 .0 1) ,且其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 ,超氧化酶歧化物和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提示L -精氨酸和维生素C合用能抑制糖尿病兔动脉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此作用可能与一氧化氮的产生及氧自由基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 ) 1亚型受体 (AT1)拮抗剂洛沙坦 (Losar tan)对髂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 36只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con组 ,n =1 3) ,大剂量洛沙坦组 (losH组 ,30mg/kg·d ,n =1 3) ,小剂量洛沙坦组 (losL组 ,7. 5mg/kg·d,n =1 0 )。 1周后髂动脉球囊损伤手术 ,测定血浆丙二醛浓度 (MDA) ,平均动脉压 (MAP)及术后 4周的血管内膜面积等指标 ,并进行少量电镜观察。结果 :losH组新生内膜面积较con组和losL组明显减小 (P <0 . 0 1 ) ;术后MDA较con组和losL组低 (P <0 . 0 5) ;losH组和losL组MAP均较con组明显降低 (P <0 . 0 5) ;losH组新生内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以收缩型为主 ,con组以分泌型为主。结论 :洛沙坦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所致的内膜增生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似与降低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调查分析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中医证候与病因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非瓣膜病性房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构建非瓣膜病性房颤中医证候及病因信息数据库,对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中医证候及病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依次为:气虚证(65.3%)痰浊证(偏寒)(28.1%)血瘀证(22.4%)痰浊证(偏热)(21.4%)阴虚证(11.2%)阳虚证(9.7%)水饮证=气滞证(6.1%)血虚证(4.1%)。不同病因性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中医证候分布各有其特点,总体上均以气虚为主,但血瘀证、痰浊证在特发性、高血压病性、冠心病性、糖尿病性非瓣膜病性房颤中较常见;痰浊证(偏热)、阴虚证在脑血管病性、甲亢性非瓣膜病性房颤中较常见。其中血瘀证与特发性房颤、阴虚证与脑血管病性房颤关系密切。血瘀证和水饮证与左房偏大,气滞证与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各病因性非瓣膜病性房颤中医证候分布各有其特点,以气虚为主,其中血瘀证与特发性非瓣膜病性房颤、阴虚证与脑血管病性非瓣膜病性房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价值以及冠心病患者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12例,根据高脂血症与高尿酸血症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组、高脂血症组、无高尿酸及高血脂组。所有纳入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运用Gensini评分标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心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并通过趋势性检验,分析高脂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高尿酸血症(65.1%)以及高脂血症(69.9%)患病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患者有意义的预测因子,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交互后OR值为:1.31。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显著增高。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存在趋势性关系。结论联合运用血清尿酸与血脂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患病风险评估可能存在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中药贴敷干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药贴敷干预措施,采用心力衰竭中医护理疗效评价表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中药贴敷干预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100例患者中,依从91例,部分依从8例,不依从1例;满意93例,部分满意7例,不满意0例。结论:中药贴敷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7.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引起CHF的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和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统计美国现有500万CHF患者,每年新发病例为55万例,2007年用于治疗CHF的费用超过330亿美元.我国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2007年统计显示,冠心病是我国居民第3位的死亡原因,占44.7%,是巨大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多中心实施的效益。方法采用非同期历史对照研究与同期临床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国4家医院实施临床路径规范化管理后,评估其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非同期历史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路径组较回顾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12.59 天 vs 18.44 天),住院总费用明显降低(9 051.90 元 vs 11 978.40 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回顾组心功能疗效比较,路径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回顾组(45.60% vs 21.90%,96.80% vs 8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对照研究表明路径组与常规组的住院天数(11.19 天 vs 13.21 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低于常规组(8 656.80 元 vs 11 609.70 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回顾组(97.10% vs 9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常规组心功能疗效比较路径组显效率高于常规组(49.30% vs 3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整体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因心衰发作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临床路径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可供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患者常面临很多问题,如疾病知识水平较低、短期内较高的再住院率与病死率,这些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  相似文献   
50.
小儿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硬变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 (α1 antitrypsindeficiency ,α1 ATD)引起小儿肝硬变 ,在我国临床少见。现报告一例如下。患儿男 ,10岁。因反复发热 1年 ,面色苍白半年 ,柏油样粪便 2d入院。患儿入院前 1年开始不规则发热 ,体温波动于 38.5~ 40 .0℃。半年前出现面色苍白、疲倦、腹胀、食欲差等。曾到多家医院就治 ,但病情反复。入院前 2d排柏油样粪便 3~ 4次 d ,每次约 5 0g。既往无肝炎病史、无化学物质接触史、无疫情接触史。体检 :体温 39.4℃ ,脉搏98次 min ,血压 110 70mmHg (1mmHg =0 .133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