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特种精细陶瓷粉抗菌作用的研究北京市卫生防疫站路文彬,田杰谟,董利民报告特种精细陶瓷粉的不同组合类型,如EC、ZP、ZF、ZPC型等对艾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胞杆菌、铜绿色假单胞菌进行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通过对上述各类细菌定量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显微CT的成像技术及材料力学测试,观察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的三维结构和力学仿生性能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2在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骨与关节肌肉研究室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利用三维凝胶叠层成型技术和发泡法复合的方法,制备仿骨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经显微CT扫描得到分辨率为20μm的断层图像,并按骨形态计量方法计算三维计量参数,并与急性脑死亡年轻人股骨头(由解放军总医院骨组织库提供,已签署捐献同意书)标本负重区松质骨样本的三维参数进行统计比较。最后对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和松质骨样本的长轴方向进行压缩强度试验,计算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的小梁平均宽度和间距低于松质骨小梁(P<0.05);支架的小梁数目和各项异性程度高于松质骨样本(P<0.05);说明支架小梁在排列上呈现更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②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的体积分数、表面积体积比及结构模型指数与松质骨样本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样本均呈明显的板层结构。③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材料长轴方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高于垂直方向(P<0.05),说明支架材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长轴方向的强度低于正常松质骨样本,但弹性模量仅比松质骨样本弹性模量高20%(P<0.05)。结论:支架材料在空隙率和表面积方面具有很好的仿生性,利于细胞的黏附和长入。同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提高了其在排列方向上的强度。弹性模量接近股骨头松质骨,具有较好的应力顺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保温时间变化对2种不同粒度氟硅云母玻璃陶瓷粉体烧结后的收缩率及微观形貌的影响。方法制备颗粒平均粒度分别为4.5μm和72.8μm的氟硅云母玻璃粉体,经冷等静压成型后,在设定相同烧结温度、升温速率,不同的保温时间下进行烧结。结果2种粒度玻璃陶瓷的收缩率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升高趋势,起始阶段升高幅度大,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缓,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但二者升高的幅度和时间有所差别,小粒度粉体的收缩率总体高于粒度较大者,且其达到最大收缩率的时间也较粒度大者明显缩短。结论小粒度粉体对热效应较为敏感,其最佳保温时间为1h,而粒度较大者则为4h。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种功能精细陶瓷对“血阏证”兔血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用激光衍射仪测定0-100s^-1切变率下兔红细胞变形性DI-R曲线和应力松驰DI-T曲线,观察红细胞力学特性;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经特种功能精细陶瓷温育后兔血液的荧光偏振度,观察其红细胞膜流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特种功能精细陶瓷作用下,兔红细胞变形性得到明显提高(P<0.001),红细胞膜流动性明显改善(P<0.001)。结论 特种功能精细陶瓷可增加“血阏证”兔血红细胞变形性,其机理是增加细胞膜的力学特性、粘弹性和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种功能精细陶瓷的抗炎消肿作用和对“血瘀证”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用巴豆油造成鼠耳肿胀,涂含特种功能精细陶瓷粉霜一段时间后,取样秤重,观察其重量变化;用头低位限制活动法造成“血瘀证”兔血液流变性降低,用特种功能精细陶瓷温育后,检测高中低三种切变率下的血粘度、血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结果与涂市售宝宝霜的对照组相比,涂功能精细陶瓷粉霜的鼠耳重量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组相比,经特种功能精细陶瓷粉温育后,头低位兔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2~0.01)。结论特种功能精细陶瓷具有抑制巴豆油形成的鼠耳肿胀和改善“血瘀证”兔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一种能与纯钛匹配的低熔瓷粉基质并对其显微结构进行分析.方法:以SiO2、Al2O3、B2O3、Na2CO3、K2CO3、CeO2、ZnO、TiO2、Y2O3、CaF2、Li2CO3、CaO和BaO为原料,在球磨机上磨成浆料,将浆料于管式电阻炉中在1500℃熔制,然后在水中冷淬,将冷淬后的团状物研磨成粉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ray衍射分析仪分析瓷粉显微结构.结果:冷淬后的团状物为淡黄色透明玻璃状物质.球磨后呈白色粉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中只存在着单一的均匀相-玻璃相.X-ray衍射结果未出现尖锐的衍射峰.结论:合成物是一种硅酸盐玻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渗透用玻璃料中氧化铈的添加量对牙科CAD/CAM氧化铝玻璃复合体颜色的影响。方法:渗透玻璃基础配方分数为La2O340%、Al2O315%-16%、SiO217.5%-18%、B2O317.5%-19%、CaO2.5%,通过变动氧化铈的含量1%-4%,制备了7种不同颜色渗透用玻璃粉,在1250℃下渗透2h制成氧化铝玻璃复合体试片,采用美能达CR-321接触式色彩色差计对试片及VitaIn-Ceram比色板进行色度学分析。结果:经玻璃渗透后,氧化铝玻璃复合体的b*值与比色板的b*值范围吻合较好。随着氧化铈含量的增加,氧化铝玻璃复合体的a*值、b*值增大,色品由黄绿向黄红方向偏移。同时氧化铝玻璃复合体的饱和度在逐渐增加,明度有所降低,但均高于In-Ceram技工比色板的明度。结论:氧化铈可以有效的赋予氧化铝玻璃复合体黄色品,但降低材料的明度和增加a*值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8.
背景:牙科氧化锆修复体为双层瓷结构,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出现饰面瓷部分折裂剥脱的情况,且临床上有时需要反复的形态和颜色调整,常常需要经过多次烧结或热处理,而多次烧结是否会影响到牙科氧化锆-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结合强度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多次烧结后牙科氧化锆/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界面及饰面瓷的结构变化对双层瓷结构强度的影响。方法:根据ISO6872牙科陶瓷标准制备KAVO氧化锆/VitaVM9饰面瓷的双层瓷复合结构的三点弯曲样品,氧化锆与饰面瓷的厚度比为1:1。测定经2,4,6,8次烧结后双层瓷的结构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次烧结后双层瓷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基质的微观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饰面瓷基质结构的变化,采用热分析仪测定饰面瓷的热膨胀系数变化。结果与结论:氧化锆表面进行多达8次饰面瓷烧结后,氧化锆与饰面瓷的界面结合紧密,但可见界面处及饰面瓷内部白榴石晶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晶粒逐渐长大,饰面瓷内的气孔逐渐增多、变大,并向表层移动,热膨胀系数呈现先增大后略降低的改变。多次的牙本质瓷烧结并未影响KAVO氧化锆/VITA-VM9饰面瓷结构的结合强度。说明烧结次数对双层瓷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内部的晶体结构影响较大,对双层瓷结构的三点弯曲强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牙科氧化锆修复体为双层瓷结构,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出现饰面瓷部分折裂剥脱的情况,且临床上有时需要反复的形态和颜色调整,常常需要经过多次烧结或热处理,而多次烧结是否会影响到牙科氧化锆-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结合强度尚缺少研究报告。 目的:研究多次烧结后牙科氧化锆/饰面瓷双层瓷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界面及饰面瓷的结构变化是否对双层瓷结构强度产生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实验于2008-06/2009-07在武警总医院口腔科和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工艺室完成样品制备,并在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 材料:根据ISO6872牙科陶瓷标准制备KAVO氧化锆/Vita VM9饰面瓷的双层瓷复合结构的三点弯曲样品,氧化锆与饰面瓷的厚度比为1∶1。 方法:测定2、4、6、8次烧结后的双层瓷结构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次烧结后双层瓷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基质的微观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饰面瓷基质结构的变化,采用热分析仪测定饰面瓷的热膨胀系数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多次烧结后氧化锆/Vita VM9双层瓷结构强度,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内部的结构改变。 结果:在氧化锆表面进行多达8次饰面瓷烧结后,氧化锆与饰面瓷的界面结合紧密,但可见界面处及饰面瓷内部的白榴石晶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晶粒逐渐长大,饰面瓷内的气孔逐渐增多、变大,并向表层移动,热膨胀系数呈现先增大后略降低的改变。多次的牙本质瓷烧结并没有影响KAVO氧化锆/VITA-VM9饰面瓷结构的结合强度。 结论:烧结次数对双层瓷结合界面及饰面瓷内部的晶体结构影响较大,但双层瓷结构的三点弯曲强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添加不同着色剂组合,配制着色的牙科氧化钇稳定四方多晶氧化锆(3Y-TZP)陶瓷,分析着色后材料的显微和晶相结构,并测定其理化、机械及抗低温时效性能。方法将TZ-3Y-S粉体与一定组分的着色剂球磨混合后,在200 MPa压力下等静压成型,先于1 050 ℃预烧结2 h,然后在1 500 ℃终烧结2 h,烧制5种具有一定颜色的氧化锆材料,测量烧结体的密度、收缩率、热膨胀系数、维氏硬度、三点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化学稳定性;通过扫描电镜和X线衍射观察着色后材料的显微和晶相结构,并测试着色对材料抗低温时效性能的影响。结果着色后3Y-TZP陶瓷烧结密度在99.7%以上,烧结收缩率约20%,热膨胀系数为11×10-6·℃-1;晶粒大小均匀,主要断裂方式为穿晶断裂,主晶相为四方相氧化锆(t-ZrO2);在弱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5组着色氧化锆陶瓷的三点弯曲强度较未着色组略有降低,但均在900 MPa以上,断裂韧性略有提高,经低温时效处理后四方相到单斜相(m-ZrO2)的相变量约40%,但弯曲强度没有降低。结论3Y-TZP陶瓷经过着色后,具有优良的理化和机械性能,能够满足牙科临床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