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促炎症因子上调表达的参与机制及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90例不稳定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p.o),以初诊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血清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及血清促炎症因子瘦素及其受体OBR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8(IL 6/8)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组瘦素及其受体和TGF-β表达明显增高,而TNF-α、IL-6、IL-8及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上调的TNF-α和异常的瘦素通路及IL-6改善老年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年间所有本院确诊的急性PTE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治急性PTE 296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12例,男女比例1.64∶1。年龄26~87岁,60岁以上占71.3%。危险分层高危14.6%、中危30.0%、低危55.4%;栓塞面积分级大块面积栓塞20.0%、次大块面积栓塞32.8%、非大块面积栓塞47.2%。PTE在海南各地区均有发病,发病率无明显差别(P0.01);各季节均有发病,以冬季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险因素以深静脉血栓(DVT)最高66.5%。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79%,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1%,出现胸痛症状35%,出现咯血25%,同时出现三联征者19%,出现休克或低血压者14.5%。血气分析表现为低O2和(或)低CO2血症。心超提示肺动脉高压46.2%。超声提示63.1%合并下肢DVT,4.0%合并上肢DVT。心电图有SIQⅢTⅢ或SIQⅢ、电轴右偏和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特征性表现者30.7%。均有D-二聚体升高。单纯抗凝治疗43.2%,介入碎栓溶栓治疗39.6%,系统性溶栓治疗17.2%。总好转率89.5%,总死亡率3.7%。复发12.5%,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13.8%。结论急性PTE也是海南省的多发病,以DVT以及恶性肿瘤为主要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跨度大,临床症状多样,隐蔽性强,初诊误诊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提高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于急性PTE的防控、诊断意识及治疗规范化程度,可以提高确诊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及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治疗理想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近10年来,随着对房颤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导管消融技术的完善,相对于传统药物及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根治术成为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1].随着Carto、Ensite3000等电解剖三位标测系统的应用,房颤导管消融术式的不断完善,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根治成功率显著提高,尤其是慢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亦达到了74%~95%[2,3].2009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应用Carto XP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导管消融治疗Marshall韧带参与触发的慢性心房颤动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A-V延迟优化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病人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A-V延迟间期的程控优化设置。方法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病人在程控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前提下,经组织多普勒超声(TDI)测量A-V延迟优化前后相应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及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等即刻心功能指标。结果 4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病人A-V延迟优化后LVEF、SV及VTI与优化前均明显升高(P0.05),而优化后LVEDd与优化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T起搏治疗在保障了心室舒缩同步的前提下,通过最佳的A-V延迟优化,对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应重视对CRT治疗病人A-V延迟的优化设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发生率、临床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等特点。探讨IPTE对于心脏结构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收治的确诊为AMI并在住院期间接受PCI术的8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8例,平均年龄61.05±11.96岁;女128例,平均年龄68.18±10.42岁。将PCI术中出现血栓事件的患者入选IPTE组,未出现血栓事件的患者入选NIPTE组。所有入选患者行PCI术前送检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指标。依据GRACE评分、CURSADE评分、SYNTAX积分及血栓负荷积分等进行危险分层,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出现IPTE 166例(19.86%),未出现IPTE 670例。IPTE组与NIPTE组SYNTAX积分无显著差异,但血栓负荷积分显著高于NIPTE组(1. 11±0. 78比0.57±0.70,P0.001)。IPTE组患者入院时首次CK-MB(127.20±138.36 U/L比89.67±139.25 U/L,P0.01)、首次TNT(2.30±3.04μg/L比1.81±2.59μg/L,P0.05)、hs-CRP(28.90±43.97 mg/L比22.96±30.92 mg/L,P0.05)、白细胞数(11.50±3.94 109/L比10.43±3.63 109/L,P=0.001)及Hcy(17. 26±15. 28μmol/L比14. 41±8. 33μmol/L,P 0.05)显著高于NIPTE组。IPTE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30.1%比22.2%,P0.05),两组死亡、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等事件无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9,95%CI为1.017~1.062,P0.001)、血糖(OR=1.107,95%CI为1.023~1.197,P0.05)、FIB降低(OR=0.758,95%CI为0.644~0.893,P0.05)、TT缩短(OR=0.994,95%CI为0.990~0.998,P0.01)、Hcy(OR=1.033,95%CI为1.010~1.058,P0.01)、RBC(OR=2.078,95%CI为1.357~3.183,P0.01)、TNT(OR=1.144,95%CI为1.048~1.249,P0.01)以及血栓负荷积分(OR=2.773,95%CI为2.067~3.719,P0.001)是出现IP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AMI患者PCI术中IPTE发生率为19.86%; IPTE组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糖、FIB、TT、Hcy、RBC及血栓负荷积分是AMI患者PCI术中出现IP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不同昼夜节律下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自发性钙火花发生率、时空特性及对交感刺激的反应。方法家兔心衰模型采用主动脉返流加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依据相隔12 h的昼夜节律将心衰动物分为静息组及活动组,并分别按时间点分离心肌细胞(每组24个细胞),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制作细胞悬浊液并进行观察,测量钙火花发生率、幅值、半高宽、半高时程、上升时间和半衰减时间的变化。结果静息组心肌细胞自发性钙火花发生率及钙火花幅值、半高宽、半高时程、上升时间和半衰减时间明显低于活动组(P〈0.05);给予ISO灌流后,静息组心肌细胞钙火花发生率及时空特性参数明显高于活动组(P〈0.05)。结论昼夜节律可影响衰竭心肌细胞局部钙释放及交感反应性,其可能是夜间或静息状态下高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神经调节蛋白(NRG)-1对1型糖尿病(DM)大鼠背根神经节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SD大鼠,制成DM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方法进行,确定诱导成功后进行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细胞提取,对相关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神经细胞轴突长度,分析NRG-1对DM大鼠神经元生产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对整合素(ITG)B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分析NRG-1干预效果。结果 DM组神经元细胞ITGB1mRNA含量明显低于NC组(P<0.05),DM组神经元细胞内ITGB1、FAK、p-FAK及AKT表达均明显低于NC组(P<0.05);NRG-1可使生长相关蛋白(GAP)-43、Tau表达上调及促进轴实生长,且20 ng/ml浓度时效果最为明显,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N组、DM+N+si组ITGB1、FAK、p-FAK、AKT及微管蛋白(Tubulin)-βⅢ表达明显高于DM组,而DM+si组明显低于DM组(P<0.05)。结论 对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