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12—2016年登记结核病患者的职业分布特点,确定辽宁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的2012—2016年辽宁省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辽宁省2012—2016年登记结核病患者的职业分布特征。结果 辽宁省2012—2016年共登记结核病患者122 048例,其中涂阳患者38 452例,占总登记患者数的31.51%,涂阴患者73 581例,占总登记患者数的60.29%,登记未查痰患者181例,占总登记患者数的0.15%。登记的结核病患者中以农民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为主,分别占结核病患者总数的42.33%和31.20%,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患者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结论 农民是辽宁省结核病防控的首要目标群体,应加大农村结核病的防治力度,同时不能忽视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与学生人群及教师群体的疫情状况,应针对其特点重点制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2.
辽宁省自 1992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 (以下简称“项目”)以来 ,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 ,1992~ 1996年项目覆盖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分别为7 5 3% ,5 4 73% ,72 0 0 % ,97 0 0 %和 98 74 % ,1997~ 2 0 0 0年项目覆盖全人口。考虑到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本文只分析 1997~ 2 0 0 0年全省 14个市项目实施情况。虽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全省 14个市资料分析显示 ,各市间项目实施水平和效果有一定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自各市上报省项目办。对病人的发现和治疗管理效果分析以 14个市 1997年~ 2 0 …  相似文献   
33.
椎弓根内固定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改进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方法 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前缘压缩均 >50%,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用骨水泥经伤椎椎弓根注入椎体成形术.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行 X线和 CT检查.术后随访 5~ 12个月,平均 13个月.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 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神经症状恢复,无骨水泥渗漏,无异物反应,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和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植骨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损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8年10月至2008年12月,植骨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损伤性关节炎56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结果 本组57例获平均6年9个月随访(2年10个月至10年3个月).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和步态分析,术前踝关节功能60~75分13例,30 ~60分27例,0~ 29分17例.术后效果优(85~100分)39例,良(75~84分)14例,差(60 ~74分)1例.优良率98.3%.术前、术后疗效按Kofoed评价,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前步态49例均为跛行步态(负重相>55%);术后正常步态(15% ~45%周期内)24例,轻微跛行(站立相45% ~55%)22例,跛行(负重相>55%)3例.未行步态分析8例.X线检查显示植骨部与假体间固定良好,植骨成活.结论 植骨人工踝关节置换对成功改善创伤性踝关节炎等疾患的功能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配制结核含药培养基药液的保存条件。方法取药粉异烟肼(INH,100%)30mg、利福平(RFP,98%)310mg、乙胺丁醇(EMB,73.6%)21mg和链霉素(SM,77%)39mg,分别配制成20μg/mlINH、4000μg/mlRFP、200μg/mlEMB和400μg/mlSM的药液,将其分成4份,采用第一份药液配成以上四种含药培养基,第二份药液室温放置1、3、7d后分别配成四种含药培养基,第三份药液冷藏放置1、3、7d后分别配成四种含药培养基,第四份药液冷冻(-20℃)1个月后,配成4种含药培养基。取40株结核分枝杆菌,调成10-2mg/ml和10-4mg/ml的菌液,接种于第一份药液配制的含药培养基上,作为对照并检测其耐药性。10-2mg/ml的菌液分别接种于以上各种保存条件药液配制的含药培养基中,37℃培养4周,观察实验结果。结果 40株结核分枝杆菌在不同保存条件药液配制含药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药液保存时间的增加,实验污染率有所增加。结论室温、冷藏保存7d内及冷冻保存1个月药液配制的结核含药培养基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保存,同时应该采用灭菌措施及加强无菌性操作。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采用改进的人工椎体和自体植骨术治疗脊椎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14例脊椎肿瘤采取切除瘤椎、人工椎体置换和植入自体骨融合术。结果 除1例失访外,余13例获平均3年7个月随访,瘫痪完全恢复,从家务和工作,X线片显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人工椎体置换和植骨融合术是对椎体良恶性肿瘤和转移瘤切除后重建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37.
王毳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2):208-20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治疗。结果 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1例术后2个月死于老年性痴呆症加重,余45例无明显髋部行走痛,无人工关节松动及下沉等,均对疗效满意。结论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短期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采用大块异体骨和混合颗粒骨移植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严重骨缺损翻修重建的疗效。方法 1999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大块异体骨和混合颗粒骨移植翻修股骨严重骨缺损为主的重建人工全髋关节稳定11例11髋。男7例,女4例,翻修时平均年龄58岁(48~81岁)。11例中10例为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假体,1例为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累及股骨严重骨吸收MalloryⅢC型11例,臼骨吸收5例中PaproskyⅠ或ⅡC型。辐照冻存的大块异体骨覆盖严重股骨缺损节段和混合颗粒骨填充股骨腔内缺损11例。混合颗粒异体骨打压植骨翻修骨水泥杯2例,非骨水泥杯3例。11例患者进行有规则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行Harris评价,对假体和异体骨的移位、松动和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平均随访8年11个月(6~11年)。术后Harris评价:其中有9例患者由术前41~49分提高到81~89分,有2例提高到90~95分。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提高至13.1分(11~20分),比翻修前41.7分(39~44分)明显改善。并发症:术后3个月发现股骨柄旋转移位,有1例出现前倾角缩小3°,到最后随访时再无移位;1例出现术后切口溢液,21d后自愈。所有11例患者的大块异体骨和混合颗粒骨在X线中均显示整合血管化良好,骨小梁通过宿主骨。结论 大块异体骨和混合颗粒骨移植是翻修严重股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并能充分整合成周围的宿主骨。  相似文献   
39.
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对其治疗是目前探讨较多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社会人口老龄化,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高龄老年人因髋部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体质变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各种内固定装置被用于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术后均不能早期下床完全负重。笔者自1996-2006年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获得随访的49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人工踝关节置换的并发症防范.[方法]自1998年10月~2011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损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74例(其中伴距骨体顶部局限性坏死2例和胫骨骨折并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广泛肌切除后距下关节融合1例).男49例,女25例;平均56.8岁(28~68岁).[结果]本组74例获平均8年10个月随访(2年10月~13年8月).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和步态分析,术前踝关节功能63分(61~74分)13例,47分(30~60分)43例,16分(0~29分)18例.术后效果优(85~100分)39例,良(75~84分)32例,可(60 ~74分)2例,差(59分以下)1例.优良率95.9%.术前、术后疗效按Kofoed评价以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显著意义.术前步态49例均为跛行步态(负重相>55%);术后正常步态(15%~45%周期内)24例,轻微跛行(站立相45% ~55%)22例,跛行(负重相>55%)3例.术前、术后步态分析两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P<0.01,有统计学显著意义.X线检查显示植骨部与假体间固定良好,植骨成活.[结论]规范施术、植骨和早期负重等,是防范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