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102.
针对工业P ID控制器不能很好兼顾抗干扰性与鲁棒性的缺点,将预测函数控制(PFC)与P ID控制相结合,提出一种具有PFC-P ID控制结构的新型预测函数控制器并成功地应用到工业焦化加热炉炉膛压力的控制中。由于其控制策略实现了目标和控制的分层,因此其控制效果要优于仅存在P ID控制的情形。实际工业应用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3.
患者,男,40岁。1985年7月因左上臂无痛性肿块,在当地医院诊断“左肱骨上端骨肿瘤”行肿瘤刮除术,术后1年肿瘤原位复发,再次行肿瘤刮除及植骨术,2次术后均未作病理检查。1993年因肿瘤再次复发行左肱骨中上段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病理诊断:左肱骨动脉瘤样骨囊肿。2005年7月患者因左上臂再次出现肿块并迅速增大来我院就诊。体检:左上臂巨大肿块,皮肤表面静脉怒张,局部皮温不高。肿瘤质硬,不活动,无压痛。X线检查:左肱骨中上段人工假体周围见软组织肿块,约篮球大小,肿块内见斑片状钙化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4.
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的方法其疗效.方法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0~46岁,平均32.3岁.按改良的Mason分型,Ⅱ型13例,Ⅲ型5例.所有桡骨头、颈骨折均行AO微型钛板或Herbert螺钉固定,存在明显骨缺损者行人工骨植骨.结果 13/18例(72.2%)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8月(7-26月),骨折于术后10~16周全部愈合,平均14.2周,无桡骨头缺血坏死.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达122.5°(75°~150°);前臂旋转幅度达120.5°(60°~150°).肘关节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89分(55-95分),其中,优:9例,良:2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为11/13(84.6%).结论 微型铁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头Mason Ⅱ及部分Ⅲ骨折,疗效满意,术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BAK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8例腰椎滑脱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腰椎I度滑脱行BAK后路原位椎间融合;16例腰椎Ⅱ度滑脱病例用单枚BAK后路斜向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平均2.5年。椎体间植入物均融合。病人术后症状都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5%。结论 对腰椎I度滑脱和Ⅱ度滑脱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腰椎I度滑脱单纯行BAK后路原位椎间融合;对腰椎Ⅱ度滑脱用单枚BAK后路斜向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滑脱的复位和生理前凸的维持,符合腰椎生物力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6.
脑出血及术后脑梗死的发病日益增多,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21例患者的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1~79岁.其中非手术观察病人4例,手术者17例.病人均在发病后10 min~24 h内行颅脑CT.手术病人13例行颞肌下减压脑内血肿清除术,4例行脑室引流加脑内血肿清除术.21例病人中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18例,有冠心病史者5例,糖尿病史者4例.基底节出血15例,基底节并脑干出血2例,枕顶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额颞出血1例;合并脑室内出血者6例.  相似文献   
107.
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在2015年五大血管内治疗研究的阳性结果改写了临床指南,但是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针对小核心脑梗死患者(small vessel infarction,SVI),其入选标准:ASPECTS≥6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卒中发作6 h内;卒中发作6~24 h内,梗死体积小于70 mL,且存在影像错配或存在临床与灌注影像不匹配。上述研究均排除了大核心脑梗死(large core infarction,LCI)ASPECTS<6分或梗死体积≥70 mL的患者,而随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研究的不断进展,机械取栓从“时间窗”跨向“组织窗”,同时也从小核心脑梗死跨向了最近非常热门的大核心梗死时代。对于大核心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否有益,目前仍不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循环大核心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比如大核心脑梗死影像判定及研究入选标准、术后血压管理、无效再通及预后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8.
张景岳善用熟地黄之法颇受关注,但其巧用干姜之法,却鲜有关注。笔者从炮制、配伍、用量等方面探讨景岳应用干姜的特色,发现景岳配伍灵活,用量精准,炮制研究透彻,执持中而有圆活。在用量上,汤剂一般用3~9g,在禁忌上,阴虚内热多汗、热毒盛者谨慎使用,体现了其对干姜性味归经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