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多系统萎缩患者表现有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共济失调等症状,国外文献报道存活时间为5~6年。我科收治1例多系统萎缩病史11年患者,反复发热.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发热特点,改变周围环境温度、电冰毯降温取得满意效果。通过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2.
阿昔洛韦—一种抗疱疹病毒特效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43.
本文讨论了 DNA 序列选择性小沟结合剂的研究进展。分子识别过程的作用因素有:接受体和供给基团的氢键存在和位置、配基形状、手性中心、立体化学、可变性及电荷分布。对于较长配基、关键在于配基重复单位与受体三维空间的或立体的相互对应性。本文还讨论了设计合成具有抗癌作用、抗病毒作用、抑制关键细胞酶包括拓扑异构酶及抑制病毒的反转录酶的新化合物时,如何应用这些因素。并描述了新化合物的序列选择性与其生物活性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4.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曾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癌前期皮肤病,后又被认为是一种播散性疣感染,由于自体接种,特别是异体接种的成功,以及发现人乳头瘤状病毒(HPVs)的损害十分类似人疣,更证实了本病与广泛的疣病毒感染有关。此病毒感染,推测是一些遗传因素引起,有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究竟是否是遗传病仍是怀疑的。在长期随访中,可发现部分病例恶变,其发生的比例不超过1/3。关于人乳头瘤状病毒的分型意见不一,藉助于分子杂交法(Molecular hybridizatin Method)和限制酶的技术(Restrictive enzyme technique),显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介绍192例银屑病在不同类型、期别和皮损广泛程度时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包括淋巴细胞形态和 ANAE 活性。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在红皮病型和脓疱型中显著增高,各型患者均有淋巴细胞(特别是 T 细胞)缺陷。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能使原有 T 细胞缺陷加剧,这可能是导致本病易于复发且病情趋于顽固的原因。作者认为此类药物不宜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临床上应慎用。  相似文献   
146.
作者研究89例活动性银屑病最早期损害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设10例正常人为对照.密切观察上臂10×10cm大小之无皮损区14天,在此期间,观察区及其邻近部分不给局部治疗,亦不给全身治疗.结果在54个病人中,观察区内发现十分纤小的直径约0.5mm的几乎在皮肤水平面上的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无鳞屑,这就是银屑病最早期损害,即针尖前丘疹(PPP),在观察期间,发现在4~8天之内,这  相似文献   
147.
自1979年9月起,我科银屑病专病门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提供的“乙双吗啉”(AT-1727,已于1980年12月通过鉴定正式投产),对一部分银屑病病例进行了试治,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现将57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一、一般临床资料:57例中男性29例,女性28侧,年龄最小13岁,最大69岁,以20~50岁为最多(占82%);病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44年,多数在5~20年之间(占63%);均为寻常型,其中点滴状24例,钱币状7例,地图状9例,混合形17例。除3例为静止期外,余均为进行期。皮损分布除15例较散在和局限外,其余42例均泛发全身,多数病例在服乙双吗啉前曾应用过白血宁、乙亚胺、中药、维生素A、B_(12)等药物。  相似文献   
148.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发病率接近1/7500,当脑被侵袭时,在急性期有很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即使存活,也常留下广泛的神经损伤.以往曾用碘苷治疗,因无效且毒性太大而停用.本文报告用左旋咪唑治疗播散性新生儿单纯疱疹1例获成功.一足月女婴,产后健康,第二天,除掌蹠外全身发生水疱脓疱性损害,第四天损害开始消退,因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而于第六天住院.体检:显示水疱脓疱性损害,神经科检查正常,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7/mm~3、蛋白50mg/d1、葡萄糖40mg/d1,直接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分析发生围生期宫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围生期宫内感染与母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产科分娩并诊断为围生期宫内感染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围生期宫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原因、主要途径、临床表现及母婴结局。结果 46例围生期宫内感染患者中29例感染大肠杆菌、5例感染B族链球菌、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2例感染李斯特菌、1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感染粪肠球菌、1例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为其他菌感染。产时大肠杆菌感染是围生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主要途径为反复多次阴道检查或存在宫腔操作、胎膜早破、不洁饮食史等;围生期宫内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由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感染导致的围生期宫内感染会出现高热、寒战的临床表现;B族链球菌、巨细胞病毒引发的围生期宫内感染没有明显发热症状。46例围生期宫内感染产后82.6%(38例)的患者伴有发热。由大肠杆菌引发的围生期宫内感染造成12例孕妇发生产后高热、败血症。共7例围产儿死亡,其中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2例感染大肠杆菌、2例感染李斯特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例。结论 围生期宫内感染与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其是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妇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新生儿感染可导致中毒性休克、死亡等。分娩过程中应做好消毒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操检查、宫腔作次数,减少围生期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50.
护创膜气雾剂在某些皮肤病中的应用方栩,黄桂琴,王漪,王慧英,谢星辉护创膜气雾剂含有聚甲基丙烯酸树脂成膜材料、醋酸乙酯、洁尔灭及抛射剂等成分,是皮肤局部创伤口的保护膜,透明透气,形成的薄膜耐摩擦,能防止水和微生物透过。我们将护膜剂试用于神经性皮炎、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