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评价磁共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1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MRI检查。使用Marconi超导型1.5T磁共振机型,脊柱线圈。患者仰卧位,扫描方位全部为轴位。采用常规SE(spine cho,SE)T1WI(TR 700ms,TE 12ms)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fast spin echo,FSE)序列T2WI(TR 3000ms,TE90ms)、短时反转恢复(Short T1 Inversion-Recovery,STIR)序列(TR 4000ms,TE 90ms,TI 150ms)。层厚3mm,层间距0.8mm,采集矩阵256x256,NEX=2。结果 ASI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1例,IV级6例。侵及髂骨侧34例,侵及骶骨侧7例。I-Ⅱ级MRI主要表现为T2WI滑膜信号增高;T1WI显示软骨不规则增粗或扭曲,T2WI显示软骨信号增高,骨髓水肿信号不均匀增高。Ⅲ-Ⅳ级主要表现为:T2WI软骨信号不均匀增高或减低,骨性关节面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骨质硬化的征象是线样的无信号带不规则增宽。骨髓水肿范围更大。结论 MRI检查方法敏感,无放射性,可以显示X线、CT观察不到的软骨异常、骨髓水肿等早期变化,应作为AS早期诊断的优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16层CT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再现技术(VR)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或DSA证实的AD患者4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8岁。分析其16层CT征象,原始采集层厚为0.75mm,间隔0.75mm。MPR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平行于主动脉弓的斜位,应用VR软件重建出立体三维图像。结果 43例患者中包括DeBakey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28例(Ⅲa型11例,Ⅲb型17例)。Stanford分型法:A型15例,B型28例。MPR能直观显示夹层的整体形态、分支血管的走行及钙化,对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和内膜初始破口的显示率高。VR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全程及与分支血管的空间关系。结论充分应用16层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及早为AD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该技术应作为临床可疑患者的优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探讨3.0 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检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所并发出血病变(ACI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7例ACIH患者行MRI扫描,比较T1WI、T2WI、FLAIR和DWI等常规序列与SWI序列对ACIH中出血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67例ACIH中,常规序列检出伴有出血的病例59例,检出率88.06%;SWI序列检出伴有出血的病例67例,检出率100%;SWI序列对ACIH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序列,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常规序列未检出的隐匿性出血灶均表现为与脑梗死一致的信号影,而在SWI序列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影。SWI所显示脑梗死中出血灶的平均面积[(4.32±0.67) cm2]均大于MR常规序列所显示的平均面积[(2.87±0.48) cm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能准确检出ACIH中更多的出血性病变,应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检查的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46.
背景:手术时机的把握、术后功能锻炼及预后情况同隐性失血密切相关,因此骨科临床对骨折隐性失血的关注越来越多。骨折修复围手术期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性失血,相关研究较多,而对于骨折修复术前隐性失血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临床单侧闭合股骨骨折患者修复术前血常规的检测,观察隐性失血的规律,以期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失血量,及时纠正贫血。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初次单纯一侧股骨干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老年组(≥60岁)21例,非老年组(〈60岁)29例。入院后于早晨抽空腹血液测血常规,记录修复术前1-6 d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观察患者每天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下降程度以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了解患者失血量情况。结果与结论: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入院后每日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一定的规律性:患者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最低值均出现在第5天,第1天与第5天的差值分别为10.08%,34.66 g/L,第1天至第5天血常规指标值逐渐下降,第5天达最低,第6天升高。老年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的最大差值为第1天与第4天的差值,即血红蛋白d1-4为38.84 g/L,红细胞压积d1-4为11.86%,计算失血量为1 335.3 m L;非老年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最大差值为第1天与第5天的差值,即血红蛋白d1-5为30.42 g/L,红细胞压积d1-5为9.23%,计算失血量为1 073.7 m L。老年组和非老年血常规指标差值分别从第5天和第6天开始降低。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血常规指标值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大于非老年组。提示股骨干骨折患者修复术前隐性失血量较多,而受伤第1天测得的血常规指标不能立即反映当时的失血量,血常规指标随着入院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老年组患者失血量较非老年组患者多,?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 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 P>0.05)。结论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48.
May-Thurner综合征(MTS)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常被低估。血管内超声诊断结果可靠,同时能进行腔内治疗,但费用昂贵;MR成像在判断髂静脉受压程度上有明显夸大;CT和DSA应用较广,是诊断MTS的主要标准;间接法CT静脉成像操作方便,应用较广;直接法CT静脉成像存在边流效应,应用较少;DSA能同时实施支架置入术或球囊扩张术以进行治疗。就以上几种医学成像方法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常规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DD)的价值.方法 对7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耻骨联合上缘水平,120 kV,160 mAs,扫描视野35~45 cm.原始采集层厚为0.75 mm,重建层厚1.0 mm,间隔1.0 mm.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结果 73例中包括Stanford A型20例,B型53例.多层螺旋CT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AAD假腔与真腔交界面呈"鸟嘴"样改变52例,蜘蛛网状改变21例.MPR与CPR对夹层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4.5%、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显示率较低,分别为15.1%、13.7%.MIP对内膜瓣和真假腔显示率为71.2%.结论 MPR技术在提高破口显示率和分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VR和MIP.AAD的三维重建技术应选择MPR和VR,不必要做CPR和MIP重建.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组织中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 PKD)1、2、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口腔鳞癌分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  收集10例正常口腔上皮组织、40例OSCC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KD1、PKD2和PKD3的表达,评判阳性细胞比率及对染色强度进行评分,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的OSCC组织中PKD1、PKD2和PKD3间的差异性,并分析PKD1、PKD2和PKD3免疫组化染色评分与OSCC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PKD1和PKD3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不同分化程度的OSCC组织中,PKD1、PKD2及PKD3免疫组化染色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KD1和PKD2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与OSC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74和?0.341, P<0.001)。  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的OSCC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PKDs可能存在差异;PKD1和PKD2的表达水平与OSCC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OSCC分化程度越低,PKD1及PKD2的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