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双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双眼ARNS的诊治过程及预后。常规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病情未能控制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充填术,后发眼早于首发眼手术干预。择期行硅油取出术。结果18眼中1眼药物治愈,1眼放弃治疗后全视网膜脱离,16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充填术。术后12眼视力较术前提高,双眼手术患者后发眼术后视力均好于首发眼;14眼视网膜平复,2眼周边部视网膜浅脱离。硅油充填术后3~12个月,16眼行硅油取出术,术中4眼出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再次平复视网膜,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1眼在硅油取出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病毒复发,给予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双眼ARNS后发眼应在早期进行手术干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充填可能是双眼ARNS手术治疗中最佳方案,治愈的ARNS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联合抗病毒治疗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过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164例164眼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患者纳入治疗。男90例90眼,女74例74眼,年龄20~80(平均59.7)岁。矫正视力0.02~0.6,logMAR视力为0.778±0.347。病程3d~2a。平均眼压15.22mmHg(1mmHg=0.133kPa)。FFA检查黄斑区晚期均有荧光素蓄积;OCT示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42.41±74.07μm。表面麻醉下给予4mgTA玻璃体腔注射,2wk后进行黄斑区光凝治疗。治疗后第1,3,6mo随访。结果:164例患者治疗后1,3,6mo的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提高至0.49±0.34,0.44±0.34,0.43±0.3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mo视力提高135眼(82.3%),其中视力提高≥2者103眼(62.8%);治疗后1,3,6moFFA检查黄斑区晚期荧光素蓄积均有减轻或消失,治疗后1,3,6mo,OCT检查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53.99±63.99μm,239.84±53.74μm,234.55±51.32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mo,黄斑水肿改善者147眼(89.6%)。玻璃体腔注药后3d之内有4眼发生假性眼内炎,观察及治疗后恢复至可行激光治疗,治疗后3mo时有11眼眼压高于正常,用药后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疗效较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促使黄斑水肿消退或减轻。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26例31只眼.单眼21例,双眼5例.自发病至手术时间为半个月至6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或就诊时已有严重的玻璃体混浊或已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彻底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包括用巩膜顶压法或在全视网膜镜下切除基底部玻璃体,对于视网膜表面的较厚渗出物用笛针仔细予以吸除,仔细剥离、切除视网膜前增殖膜,对于有视网膜脱离者注入重水压平视网膜,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及坏死萎缩的视网膜区,气液交换后行C2F6、C3F8或硅油填充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视眼部情况择期行硅油取出术.观察炎症控制情况及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期为6个月至2年.结果 随访期间所有病例炎症均控制良好,单眼发病患者对侧眼未出现发病.25只眼(80.65%)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8只眼视力≥0.1,占58.06%,最好视力为1.0.视网膜完全复位者28只眼,占90.32%;视网膜部分复位、硅油维持眼2只眼;低眼压、硅油维持眼1只眼.结论 对于急性视网膜坏死病情严重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4.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的致盲眼疾之一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9月 ,我们对 5例此病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光凝黄斑裂孔底部视网膜色素上皮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5例 ( 6眼 )中 ,男 1例 ( 2眼 )、女 4例 ( 4眼 ) ;年龄 5 1~ 65岁 ,平均 5 8岁 ;病程 0 .5~ 4个月 ;6眼均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黄斑白孔除外 ) ,按 1983年美国视网膜学会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PVR)的分极方法 ,B级 4眼、C1级 2眼 ,可见黄斑前增殖膜 3眼 ;黄斑裂孔 <1/3视盘直径 ( PD) 5…  相似文献   
95.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出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出血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9-45个月。随访时31眼视网膜均在位,视力提高者27眼(占87.1%),其中≥0.1者22眼,最好视力为0.8,有4眼视力无改变。术后玻璃体再出血2例,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吸收。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结合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预防玻璃体再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97.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是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些疾病过程中,氧化应激参与诱导RGCs的凋亡。近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抗氧化应激药物对RGCs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我们将近年来氧化应激诱导RGCs凋亡以及相关抗氧化应激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方在围光凝期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眼科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30例40只眼,分为激光联合中药组(联合组)14例20只眼,单纯应用激光组(对照组)16例20只眼。联合组予眼底光凝并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及五苓散加减方1个月.对照组仅予眼底光凝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后进行比较)及中央黄斑厚度(CMT)的变化。结果光凝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的BCVA(LogMAR视力)有明显改善,由0.486±0.23提高至0.397±0.19(P〈0.05),CMT值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BCVA0.491±0.21,治疗后3个月时为0.486±0.22,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T值的减小幅度亦不明显(P〉0.05)。结论围激光期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有助于改善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99.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尤其是防治黄斑囊样水肿和葡萄膜炎,以及潜在的对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上.近年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些新型NSAID局部制剂如奈帕芬胺和溴芬酸钠滴眼液,奈帕芬胺的结构减少了它对角膜表面毒性的风险,增强了对靶组织的穿透性;溴芬酸钠起效快、可快速穿透和散布到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和脉络膜,作用持续达24小时之久.本文还综述了NSAID的作用机制,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防治现状,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力和局部应用NSAID的副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